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纺机新闻 >正文

“十一五”是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力年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国际标准已经上升到了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地位,以国际标准为基础制定本国标准更成为WTO对其成员国的要求。
  就缝制机械行业来说,实施标准化战略,对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促进行业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如今,部分国产产品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但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活跃程度却不算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没有达到国际标准。
  如今,行业内一些优秀企业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在中国缝制机械企业步人国际市场的进程中,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与国际标准接轨是实现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必要条件,学习国际缝制机械相关技术标准,通过标准化战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是缝制机械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海菱技术中心信息标准部的工程师朱伟青坦言道。
  千里之行始于“标准”
  标准化的实行是以标准的制定为基础,虽然“标准化”这个词已经被每个缝机人所熟知,但鲜有入能真正搞得清楚标准与标准化之间的区别。
  对此,朱伟青解释说:“标准和标准化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所谓的标准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而标准化是指是围绕标准制定、发布、实施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活动过程。”
  制定企业标准其作用在何处呢?
  第一,能够合理发展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应变能力。第二,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第三.能够在企业生产组成部分之间进行协调,确立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第四,在消除贸易障碍,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第五,灵活运用标准件、通用件、互换性、分解组合等,可以促进最佳企业效益。第六,在保障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标准也具有重大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得标准者得天下”,标准的作用已不仅是企业组织生产的依据,更是企业开创市场继而占领市场的“杀手锏”。企业只要重视标准化工作,下工夫制定符合市场、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标准,就能够把握市场的主动权,占领制高点,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以信息化带动标准化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家信息化的推进,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众多领域的各项工作中,标准化工作的深入也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作用。建立科学有效的标准体系和实施机制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实现这些日标,如果继续依靠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将会十分困难和低效的。信息化的推进,则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先进的、高效的、可靠的技术平台。
  朱伟青觉得如果企业信息化工作抓得好,那就能为企业及时地收集缝纫机的开发信息,为产品的创新和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和信息,也为企业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可以说,惠工缝纫机三厂新品的研发速度便与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执行密不可分。
  据朱伟青介绍,惠工三厂的信息化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加强与缝制机械协会的联系,及时收集企业产品标准的制定意见和有关信息;二是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参与销售部门的有关活动,然后把收集的有关信息汇总成市场总结调查报告;三是积极参加各地的缝制机械展览会,收集一切相关信息,特别是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拳头产品”信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收集了第一手的市场信息,就好比有了一把锋利的剑,必定能打一场漂亮的仗。
  标准化应对“专利壁垒”
  随着标准中更多专利技术的引用,标准的使用与专利的许可捆绑在了一起,专利壁垒相应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迎来了产业标准与专利一体化的时代。
  我国缝制机械行业面临着这样的尴尬:有知识,无产权;有产权,无保护。朱伟青所在的信息标准部日常工作中很大的一部分便是专利的申请。他说:“惠工三厂每次在产品型号的申报上都严格按照行业标准中的缝纫机型号编制规则,丝毫不马虎。因为这样,一是有利寸:申报的产品型号在缝纫机市场中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第二是使申报的产品型号能够有效规范运转。”他还介绍说,为了更好地落实标准化工作,企业内还专门建立了专利管理制度,明确了企业专利分管领导,从中不断地完善专利管理制度,做到专利工作有章可循,逐步将专利工作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除此之外,惠工三厂积极在企业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中开展专利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企业人员的专利保护意识,发挥他们在发明创造、专利申请、专利文献检索、专利保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项目实施全面推进企业专利工作的开展。
  由于缝制机械行业的行业秩序还不完善,各企业必须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对各自的技术创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这也是标准化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标准化之路任重道远
  近几年夹,缝制机械行业的标准化工作应该说还是取得了长足进步,这让朱伟青非常感慨也十分欣慰。但是,行业标准化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行业标准化工作滞后于行业发展,导致市场适应性不强。发达国家普遍重视标准化工作,从而形成了发达国家制定国际标准,发展中国家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国际分工格局。标准化工作滞后正在制约着我国缝制机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竞争力提升,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
  另外,行业对于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还没有真正全员化。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他们还没有把标准工作放到一定的高度来重视,无标生产现象还是有的。对此,朱伟青感叹目前行业的多数企业标准化从业人员普遍存在数量少、专业知识欠缺等问题,加上高校没有设置相关专业。随着大批有经验的资深人员退休、转岗、分流,人才“断档”现象日趋显现。
  “十一五”是缝制机械行业的发力年,全行业力争实现由数量型向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型转变,标准化的任务和责任可见一般。

1  
阅读数量(49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纺机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