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纺机新闻 >正文

杜钰洲会长在全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29日
各位企业代表、各位专家:
  这次会议,是我国加入世以后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信息化是传统产业升级中非常重要的课题。昨天,协会信息部的负责同志和国家信息产业部的同志,就全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向大家做了报告,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围绕这个主题,有不少专家、专门机构的代表做了发言,东华大学邵校长从宏观角度高度评价了信息化对纺织工业的作用。这次会议和两年前的信息化会议比较,先进企业介绍经验的内容很多,这些企业是很有代表性的,说明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
  当前全行业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切工作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国家对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是非常重视的,确立纺织行业为试点行业之一。提高信息化水平要通过企业来实现,信息化推进的重要标志是企业信息化,这是行业提高竞争力的基础性工作。我们要用信息化带动、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信息化就是纺织工业的先进生产力。
  我就这次会议想到四个问题,同与会代表共同探讨。
  一、信息化与企业决策的关系
  大家都说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这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只有企业领导重视,才能进行信息化工作,我要说明的是,信息化首先是为企业科学决策服务的,企业的最高决策人必须依靠信息化,信息化与改善、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在全球化时代,企业决策的特点、内容和方式都要求我们重视信息化工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现代企业的经营者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决策的科学性。
  1、信息化时代企业决策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许多新的特点。
  (1)决策思考的范围扩大了。信息网络和数字化模型极大地增强了领导者对全局性因素运筹帷幄的能力。所谓"善弈者谋势,不善奕者谋子",在当代商场上实例比比皆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思考战略性问题,要了解政治、经济形势,了解资源、金融形势,消费结构和时尚流行趋势,竞争伙伴与对手的形势。现在要适应个性化服务和进行市场细分,决策涉及的因素非常多,谁对用户情况掌握得透,谁就占上峰。应当说,市场是可以预测的。一些企业不了解国外,对国内也知之甚少,对生产的上游、下游市场一知半解,随大流。某些企业为现有市场占有率而沾沾自喜,有没有想过关税下降后,国外企业和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后的情况:我们还有多少产品能保持中高档市场占有率,又怎样应对这一局面呢?现在外国一些名牌服装在中国高档市场的价格比在海外高一倍,随着中国市场进一步开放,对中国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看美国有一个大仓库,装满了准备发往中国的世界名牌服装。我们的企业总说自己的产品便宜,殊不知我们在产品创新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而创新首先来自于对趋势的判断。
  (2)决策的速度更快了,即所谓快速反映。跨国采购、跨国设计、生产、电子商务--这一切都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要掌握供应链的全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过程等),调控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必须快速决策。不能"心中无数决心大",相当多的企业可能被现代的物流淘汰。美国威特国际有限公司在美国各地有220万平方英尺的仓储,完全纳入电子商务配货系统。美国大型零售公司、采购公司和他们合作,不止是使用仓储,而是运用电子商务系统:用条码识别器一读,银行就付款了,减少中间环节,节约流通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我们的企业要进入美国市场,信息化是一个重要条件。
  (3)决策的透明度更高了。以往企业的决策主要靠少数人的思维能力,主观性较强,现在企业决策运用互联网增强全局控制力和科学性,对外对内都增加了透明度。人家和你签约,不仅要看你的产品,而且要了解你的管理,能通过信息网掌握你的业绩资信。客户要考察你的生产过程,所以透明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内部上下左右都需要沟通,透明。所谓扁平式管理正是来自于互联网带来的透明度。透明与否是信息化和传统决策方式的一个分界线。
  (4)信息化时代决策内容更注重系统分析。决策从看重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决策是在多种相关因素中选择最优的系统结构和过程控制方案。这个系统对于实现最终目标是可以控制的,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正馈、反馈都能实现最佳效率,从无序走向有序。如刚才介绍经验的上海申达、太仓纺织、经纬纺机等企业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信息化的影响,二十一世纪会有许多想不到的战局,不能象以往那样,作决策如同"下赌注"。如果背离信息化,很难摆脱盲目性带来的风险。
  2、信息化时代企业决策方式发生了变化,扩大了整个系统的参与性。
  决策方式从经验型的"拍脑袋"向系统分析理性思维转变,决策必须有可靠的数字库、模型库,按科学程序进行,有专家进行系统分析,对趋势动态预测。系统分析是一门科学,既需要人脑的智慧,又需要电脑的应用。比如现在不少厂一窝蜂上无梭织机,上了以后不知干什么,上下游不配套,造成了很大浪费。我们不应只看生产什么,而要选择怎样生产,确定为谁生产。要用ERP等系统管理企业。某些企业领导独断专行,家长制非常厉害。决策科学,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在的"一把手"不能简单地说是企业的头,现在不是称"首席执行官"(CEO)吗?执行的是系统决策,是群体的意志。
  信息化是纺织工业的先进生产力,我们要代表中国纺织产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重要内容。企业的领导人应当从这个高度来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信息化与后发优势的关系
  信息化是赶超先进国家的有利条件,信息化能给我们带来后发优势,帮助发展中国家赶上发达国家,并且在某些方面超过发达国家。象毛主席曾经讲过的:"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方针为中国经济建设抓住了最有利的时机,信息化给我们创造了跨越的条件。中国是纺织大国,还不是纺织强国。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资源优势,劳动力素质高、价格低、纪律性强,加工质量已经达到国际公认的水平,但我们出口产品主要还是给别人做加工,仅此是远远不能实现跨越的,只有不断提高创新的能力,才能实现跨越,只有掌握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才能创新。
  入世取消配额以后,很多采购商想把大部分生产订单转移到中国,因此,现在中国的配额还在涨价,他们是在为2005年以后占领中国出口加工市场做准备。我们分析过:入世并不意味着中国企业的产品很自然地在原来的设限市场上扩大份额。发达国家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进口市场的70%以上,我国海关统计,中国纺织品服装只占当前世界配额市场的5%(国外统计数字是9%,这个差额是转口贸易统计不同的结果),何时象非限额市场那样,也占1/3的比例?中国货物美价廉,但在高附加值商品方面,我们还比不过人家,国际名牌一件衣服卖一千美元、一套衣服卖几千美元,主要是创新价值带来品牌效应,得到丰厚的利润,而创新除了硬件技术条件,主要在于掌握信息资源。
  信息化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时间的跨越,迎头赶上先进,直接采用人类已经实现的先进技术,这一点无须多解释。
  信息化可以实现地域的跨越。进行跨国的资源配置和生产,现代化企业不可能靠大而全、小而全,什么都依赖自己从头做起。这次我们到美国办展览,为中国企业站摊的就有美国技术人员,反映出中国纺织企业已经出现跨国利用有利奖资源的先例。今年参观展会的美国企业有2300多家,较上次翻了一番。但这个展览从总体上也反映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弱点,就是中国的品牌怎样进入美国市场,很多企业缺乏可行的对策。明年就要突出这个主题,为中国服装、面料品牌打进美国创造条件。今年丝绸、麻纺都在美国卖得不错,麻不能总是卖麻纱、坯布,在美国高品位市场,麻纺服装附加值很高。
  信息化可以实现专业知识的跨越。不可能人人都是万能专家,不可能事事从头实验。比如搞机电一体化,总从机电ABC研究起,恐怕不行。现在全世界每天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应当通过信息化实行拿来主义(这不是指剽窃),用别人的知识武装自己。纺织的高技术化最大的特点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融合,最终实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比如产业布技术总上不去,应用分子化学水平低是重要因素,面料的导电、防静电、透气、透湿都可以在原材料的分子结构上解决,不能象现在这样,只在后整理上做文章。无纺布的一个重要产品是吸湿产品,可以做尿布、抹布,透湿、吸湿、隔离、保护身体,婴儿、老年人都可以用,市场潜力很大。再如高强、高模量产品在工业、交通、国防上具有更广泛用途。这些技术纺织品的生产,有的可以从外国引进,但有的只能立足于自己研究开发,即使必须自力更生研发,也离不开现代知识的掌握和对相关技术的借鉴。上次日本纤维产业协会访华,其中有很多大学校长。我对他们讲,你那里纺织业衰退,我这里发展很快,我们可以合作,他们很高兴。
  综合地说,信息化有利于实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现在国家搞技术改造项目贴息,规定企业自筹技改经费最少要30%,也就是说70%是负债。如果缺乏信息化支持,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的路子,仍难以摆脱企业微利的处境。信息化不是赶时髦,也不是面子工程,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信息化与社会化
  信息化是一个社会化工程,互联网使社会化生产超过以往的任何经济时代。它使专业化协作可以深入到更细微的生产营销领域,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更趋社会化。不要看多少投资,要看实际效果。要动员行业内外的一切力量来推动信息化,进行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联合。要提倡集成,就是把有关的积极因素有机地调动、结合起来,创造共建、共享的条件。信息化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表现,有助于加强联系与沟通,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信息化要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编码。编码统一是电子商务的基础,不然只能是个别企业中的计算机辅助电子商务。
  现在世界市场上下游间、区域产业间都息息相关,有消息说,现在发达国家集中研究中国入世后对世界纤维产业结构和国际贸易的影响。中国面料到非洲加工,再出口美国需要交税,美国面料到非洲加工再销往美国,免税收和配额,拉美也如此。中国入世以后,拉美和非洲用便宜的中国面料加工出口再要上税,对该地区的出口竞争力影响就会较大,已经引起美国和这些国家的高度重视,重新研究对策。
  不过最近有人问我,中国会不会自己主动进行限制?这个疑问不无道理,我们加工能力非常强,市场有限,难免出现相互压价的事。比如,最近纺粘法无纺布产量增长30%,价格下降30%,结果产值降低9%,拼劳动力不行,把劳动力拼得很苦,怎么体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呢?信息化是实现协作和集约化的最好条件,可以把众多的有利条件利用起来,把东部、西部联合起来,发展多元化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和个性化服务,杜绝过度竞争,不再内部压价,加强信息服务。研究、开发和创新要多搞"串联",少搞"并联",直流电源串联后电压高了,势能就大了,力量增长了几倍。
  在我们的信息网络建设中,一再提出信息化建设要发挥行业特色,搞专业化协作,集约化开发,强调IT的行业特色,从企业的需要出发,研究企业共性规律。本行业开发的应用软件比国外IT产业提供的通用软件更实用、更便宜、便于推广,很多企业都能搞得起,相同的企业搞同样的东西,费用少,见效快,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从而节省不少经费。
  四、信息化如何起步如何拉动信息化呢?有这样几种选择。
  一是出口拉动。纺织业出口企业最多,正在发展出口品牌,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是绝对必要的,国外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构筑商务网络平台、商品条码化管理,纺织企业想打进国外市场,就必须与之接轨。
  二是加强成本、质量管理拉动。少数纺织服装企业在这方面还好一点,但不少企业产品质量欠佳,成本又高,而企业信息化后有利于成本核算,降低生产和管理费用。库存管理、资金管理、人事管理是可以产生效益的,例如龙涤投资500多万,当年就加倍收回来了。
  三是开发、创新拉动。现在全行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只有4%,必须大大提高,要开发新技术必然拉动信息化。要知道未来需要什么产品,有什么资源条件,国内外有哪些新成果。搞新技术、新产品需要行情,需要借鉴,需要启发,要具有前瞻性,这些只有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四是靠综合决策拉动。在信息化达到一定水准之后,自然而然可以建立生产管理的数据系统,各类市场的数据系统,经营决策模型库,实行科学决策。
  五是从全行业来看,要加强市场预测,加强行业性信息化建设,为企业信息化创造公共条件。在协会纺织信息中心下面,成立了中纺网络技术公司,专门为本行业企业信息化服务,已经有了好的开头,这次会上有典型企业介绍了经验,信息中心的企业信息化开发、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正在大力建设,摸索经验。
  关于中国纺织行业新的增长点的问题,提了多少年,要达到衣着、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三大产品各占1/3。服装领域劳动力优势明显,品牌建设也有明显的进步,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发展很快,如果另两个领域(装饰家用和产业用)再高速发展,不断在发展中提高比重,那么总的增长相当可观。现在环境不一样了,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在融合,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怎样运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构筑新的优势,如何看待发展总量,控制什么样的总量,将来会有多少市场为中国占有,多少外国企业、外国产品进入中国,我们的市场到底有多大,都是新问题。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中国劳动力这样多,尚有8亿农民,城市就业压力这么大,对再就业近来中央不断强调,这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纺织业要振兴,怎样在中国工业化完成阶段做出我们的历史贡献,也是信息化要面对的一大课题。
  现在,协会很重视信息化工作。杨纪朝同志原来是信息部主任、信息中心主任,现在不再兼任中心主任,改任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就是专门来协调、加强行业的信息化工作,不仅协调内部,也协调外部信息工作。我们准备把行业的一些专家学者请来,为行业的信息化献策,为产品开发服务,为开拓市场服务,为建立企业间的协作关系服务,提高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次到会的有不少企业的领导,信息化是企业首席执行官首当其冲的决策项目,如果不搞信息化,那么你就很难胜任。
  希望我们行业的信息化在短期内取得大的进步,加快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谢谢。                         

1  
阅读数量(62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纺机新闻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