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经历了十多年飞速发展的中国化纤工业,“十二五”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这种复杂性既来自于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源于化纤工业深度转型期存在的诸多矛盾。
“十二五”中国化纤行业规划将年均增长率调整至6%左右,但这并不影响其在世界化纤格局中日益重要的地位。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认为,未来10年,世界化纤工业的格局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全球化纤产量年均增速约为3%,并呈现进一步下降趋势,全球化纤生产进一步向中国转移,传统发达生产国家和地区的产能将进一步萎缩,其新产品研发的能力和动力已明显不足。
“十一五”期间中国化纤工业保持了13%的年均增速,2010年中国化纤产量已占全球的60%以上。当前,化纤工业的发展正从量的增长转向品种、质量的提高,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十二五”期间,行业规划将年均增长率调整至6%左右,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化纤产业在世界化纤格局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随着化纤生产总量的不断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在规模、成本无法取胜的情况下,竞争将逐步转向产品的差异化和高附加值。
中国经济成长已经步入转型期,增长的驱动力无疑更多地转向内需。目前国内人均GDP已超过4000多美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产阶级将快速增加并逐步成为消费主体。这一群体对中高档、个性化产品的需求更为强劲,化纤行业必须为满足这一需求的中高端纺织品提供重要的原料支撑。
近期化纤行业的运行环境不容乐观。与去年相比,运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仅从运行数据分析,上半年运行总体良好,但下半年形势却令人担忧,尤其是下游需求难以持续有效增长。今年4月至今,行业运行各项增速逐月减缓。这也预示着,未来5年受各种因素影响,行业发展很难保持“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重心必须从数量增长转移到质量和效益增长上来。此外,各地电荒问题加剧,土地供应吃紧,部分地区环境容量已近极限……种种现象表明,行业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等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巨大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化纤产业如何切中要害、把握转型升级的新机遇?“通过有效的产品开发与应用推广模式,实现化纤产品附加值的不断提升,实现品牌效应的最大化是行业必由之路。”端小平说。
当前,化纤行业的下游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纺织服装领域,它还与交通、运输、医疗、能源、航空航天、农业等诸多领域密切相关,这些行业对纤维新材料的需求在持续增长。根据对未来纺织工业发展需求和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基本判断,预计“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还有1000多万吨的增长空间。而"高棉价时代"的来临,又为化纤行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但同时蕴含着挑战。“十二五”化纤产品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化纤产品如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端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未来,化纤产品开发的大方向,一是缓解纺织原料日益匮乏的局面,二是满足新时期更广泛领域更多元化的需求。
未来,化纤产品开发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从缓解纺织原料供应紧张的角度出发,开发具有棉花特性的仿真产品,弥补棉花等天然纤维的供应短缺,或开发以生物质为原料及利用竹、麻、甲壳素、海藻等多种资源的纤维产品,减少使用日益枯竭的原油资源;二是满足新时期纺织服装、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航空航天等更广阔领域对化纤的需求,比如开发PBT、PTT、PEN等新型聚酯的应用,开发阻燃、抗静电、抗紫外、抗菌等功能性纤维,进一步提升发展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等。
中国化纤工业经过最近10年的高速成长,产量已经从2000年的694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3089万吨。但客观地讲,过去10年行业的发展仍然是以量的增长为主,在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较为薄弱。“与传统化纤制造强国和地区相比,国内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自身研发能力和水平方面,还表现在对纤维品牌建设和新品市场推广的重视程度及操作能力方面。”端小平对于存在的差距并不讳言。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形成这种差距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国内纺织工业快速成长,纺织工业对纤维量的需求远远大于对质的要求。二是资本的逐利性。在成本、规模已能保证投资收益的情况下,企业显然更乐意将资金用于扩大规模;三是传统发达国家在新产品开发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客观上成为国内企业模仿的对象,致使自身研发的动力不足。四是差异化、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以纺织外贸加工需求为主,由下游用户和外商提出对纤维品质和规格种类的要求。在长期被动研发的状态下,企业自身研发的方向感缺失、研发能力不足。
“十一五”期间,前一个差距有所减小,后一个差距则没有明显改观。两个方面的差距之间其实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行业及企业往往只重视研发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差距,反而忽视了品牌建设和新产品市场推广的差距,但后一种差距不解决,前一种差距也难以从根本上有所突破。所幸,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行业的高度重视,行业亟须从品牌建设特别是新产品市场应用与推广的角度探讨“十二五”期间化纤新产品开发的思路。当前国内纺织和化纤制造业自身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客观上也为化纤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