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展会报道 >正文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主题解读:创新驱动 绿色低碳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1日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9月1日在吴江召开。会议深入探讨世界化纤新变革和我国化纤工业“十二五”发展预期。为使读者充分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重点,特围绕本次会议的“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两个主题进行重点解读。

主题1 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关键词:优化结构 高性能纤维产业化 技术与装备自主化
    创新驱动一直是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化纤工业近六十年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新发展的历史。

    60年创新发展史催人奋进

    回顾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化纤工业从零到世界化纤大国,走过的每一步里无不记录着“创新驱动”的轨迹,几乎每一项重大技术装备的成功突破都伴随着增量的快速发展,为满足纺织工业发展需要提供了有力的原料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首先恢复了安东化纤厂和上海安乐人造丝厂;上世纪50~60年代,引进粘胶长丝、尼龙长丝、维尼纶成套技术装备建设了保定化纤厂、北京合成纤维实验厂和北京维尼纶厂,拉开了新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序幕;60~70年代,国家就在消化吸收进口设备、技术的基础上,建设了南京化纤、新乡化纤等一批粘胶企业和几家万吨级维尼纶厂。随后国家重点发展合成纤维工业,先后建成了上海金山、辽阳、天津、四川川维四个大型化纤企业;80年代,成套引进大规模、大容量聚酯、直纺涤纶短纤维生产技术,重点建设了仪征化纤、上海金山二期。至此,我国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

    90年代,化纤工业的技术进步就迈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期间,世界快速发展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在我国广泛的应用有效缩小了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新世纪自主创新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行业技术进步更是明显加快。以大容量(日产300~1200吨)成套聚酯涤纶、年产4.5万吨及以上粘胶短纤维、日产15~20吨连续聚合氨纶、年产100万吨以上PTA、日产150吨及以上锦纶聚合等为代表的成套技术装备的技术自主化和装备国产化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了中国化纤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竞争能力,推动了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化纤产业的结构调整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继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着力打造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五年间共计取得了21项重大技术和发明成果,其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8项。化纤产品品种更加丰富、质量和附加值持续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010年化纤总体差别化率达到46.5%,比2005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苯硫醚、玄武岩等为代表的高性能纤维的自主化技术及产业化生产取得一定突破,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高性能纤维产业实现了初具规模、初上水平,并可部分替代进口,已能初步满足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急需。

 

[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91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展会报道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