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纺织化纤产业发达的美丽吴江,再次迎来世界化纤业界的盛会——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吝赞美之辞:吴江纺织化纤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产业链各环节长期以来均衡发展,市场及各类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完善。在这里,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并得到推广应用。
记得去年记者前往吴江采访,了解到金融危机期间,当地规模以上纺织化纤企业没有一家倒下的消息,那时吴江正在总结危机中的经验教训,为博弈“后危机”摩拳擦掌。今年,“十二五”已经开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半年吴江纺织化纤行业及相关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多项指标超过去年同期水平。即使面临下半年及今后更为复杂的形势,吴江纺织化纤产业显然已经全身心进入状态,要在又一个5年中书写新的辉煌。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吴江纺织化纤行业将年均保持12%以上的增速,至2015年产值达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保持1/3左右。同时要实现“双千亿”目标——到2012年实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交易额1000亿元,市场网上交易额1000亿元,到2015年则要达到1500亿元。
进一步促进产业链均衡发展
了解吴江纺织的人,无不感慨于当地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设施。从纤维生产、织造加工到印染整理、服装制造,每一个环节,吴江都能举出几家知名的企业,几件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可以说,恒力集团、盛虹集团、鹰翔化纤、新民纺织、福华织造、华佳丝绸等吴江知名企业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无不与吴江这片沃土密切相关。
目前,吴江市直接从事化纤纺织业的生产企业超过8000家。全市拥有无梭织机18万台,其中喷水织机15万台,喷气织机2万台,已成为全国织造无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织造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拥有300万吨合成纤维生产能力,其中融体直纺280万吨,化纤产能占全国总量的1/10。2010年,全市化纤纺织产业实现产值11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生产各类纺织品120亿米、印染布36亿米、服装4亿件、针织毛衫2.5亿件、合成纤维204万吨。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均衡、协调发展,是吴江纺织化纤产业的首要任务。在原料产业,吴江规划在提高现有涤纶长丝产品技术质量水平的基础上,注重新型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研发和使用。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等高附加值聚酯长丝;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开发具有功能的共混纺丝产品;注重新型产业用功能性纤维产业链一体化开发,促进其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
织造产业是吴江纺织产业链上最具悠久历史的环节,“日出万匹、衣被天下”在很早以前就被用来形容吴江丝绸重镇盛泽镇。随着行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吴江织造业的装备水平和研发能力还在加速提升。吴江规划“十二五”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突出原料、面料、最终产品3个环节,着力拓展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领域。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加强技术改造力度,提升工艺和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增强适应市场变化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服装产业,“十二五”当地将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着力提高品牌服装比重。同时大力提高服装设计开发能力,推广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系统,引导企业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针织服装新产品。
让环保成为行业进步的新引擎
吴江地处太湖流域,环境容量有限,环保压力可想而知。根据《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提出的要求,第一不得改扩建印染企业;第二不得新建化工企业。但化纤纺织业相对其他产业而言耗能较高、排污量较大;而印染后整理能力在吴江纺织化纤产业链中相对薄弱,受环境因素制约,印染后整理成为制约当地产业提升档次的瓶颈。
环保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很早就引起了吴江市政府的高度关注。相关人士意识到,低碳、环保虽然是行业发展的“拦路虎”,但如果解决措施得当,很有可能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引擎。经过审慎规划,吴江到2015年将实现纺织化纤行业产值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50%,万元增加值水耗年均下降5%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吴江纺织化纤行业制定了环保、节能减排的重要任务。
一是加大印染后整理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把印染后整理加工工序转变为引导纺织面料开发、生产的先导行业。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应用气流染色技术、连续精染技术、无水化印花技术等低浴比染色技术、绿色环保印染技术和中水回用技术。加速淘汰间歇式印染设备,使用年限从国家标准规定的15年缩短到10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