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安徽枞阳纺织服装产业现状与发展初探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2日

201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渐增加,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内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服装外贸订单增加,服装市场销大于产。在这种大背景下,作为服装熟练工主要外出劳务市场的枞阳县,服装企业得以大幅度增加。为全面了解安徽枞阳县服装产业发展现状,探索服装行业在枞阳县发展思路与前景,笔者走访了近百家服装企业。

据安徽枞阳县服装协会统计,枞阳县现有服装企业已达近400家,从业人数达到2万多人,其中去年底新增280家,占70%。产品涉及春秋时装到棉袄、家纺、皮草、运动服、雨衣等,种类繁多,预计今年加工费价值可达8亿元。目前,服装企业已经成为枞阳县企业集聚度最大、产业集群度最高的主导产业,是枞阳县实现“争先安庆、崛起皖江”和“三年倍增”计划的重要力量。

迅猛发展的服装产业对枞阳县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掀起了民间资本和农村小能人的创业热情。这主要得益于服装企业投资成本小、技术要求低、管理粗放,只要有订单,有熟练工人即可利用闲置房产进行生产。二是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力,特别是解决了需要在家照顾子女、老人的妇女实现本地就业的难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切实保障。根据调查,枞阳县服装企业70%以上为已婚且需要就近照顾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女工,乡镇日益发展的服装企业为她们带来了就业机会。根据当前服装行业的工资水平,一个熟练车工一年可以为家庭带来2至3万元的工资收入,这已经成为不少家庭重要的收入来源。三是促进了农村的经济繁荣、和谐稳定。大量的劳动力实现了本地就业,不仅增加了农村常驻人口,消除了“空心村”带来的不安定因素,也增加了农村市场消费,从而带动了乡镇三产的发展。四是有利于农村子女的健康成长。由于父母在子女身边,子女的教育问题能够及时解决,特别是一些不良习气、思想能够及时得到纠正,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五是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带来转机。从事服装生产的大多数是育龄妇女,由于她们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婚育状况的变化能够被村(居)和乡镇及时掌握,计生工作的时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枞阳县服装产业的现状

总体上来看,安徽枞阳县的服装行业,喜忧参半。可喜的是: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从发展的时间上来看,枞阳县服装企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不过5-6年,犹以近两年来为最,且在建服装项目不断增加。从企业集中度来看,初步形成了分别以横埠(59家)、老洲(42家)、项铺(45家)为中心小规模服装加工企业群,以义津为中心的中等规模企业群(如华美、龙腾、苏琦、安康、鸿鑫、三松、博雅等),以县开发区为中心的大型企业群(千仞岗、天瑞、奥美、兰洋、虹润等)。

龙头企业逐渐形成,增强了未来的发展后劲。随着千仞岗在枞阳的生产基地开工建设,枞阳县服装龙头企业势必加快形成。一是外来服装企业会因千仞岗的到来,产生集聚效应,在招商引资的大力推动下,一批大规模服装企业、品牌企业会进一步关注枞阳、投资枞阳,成为枞阳服装企业的龙头骨干。特别是已经在枞阳投产的、规模较大的外来服装企业,如安康、龙腾、苏琦、庄爵、发财狼等等,都有自己的品牌、市场,将会很快成长为枞阳的重点服装企业、龙头企业。二是天瑞、华美、革麻丝、玉堂雨具等一批本地企业,已经过多年发展,厚积薄发,有望成为本地服装企业的领军力量。

财政贡献再上台阶,增加了枞阳县的发展动力。尽管枞阳县多数服装企业在本地生产、税收由外地公司交纳,但几年来,也有不少服装企业在本地税收贡献增长迅速,成为纳税大户,例如天瑞、鸿鑫、鑫龙等等。一般来说一个用工在100人的服装企业,如果每一笔业务都在本地纳税的话,纳税可达50万元以上。在一些乡镇,服装企业已成为主要税源,如义津镇,今年的服装企业税收将突破600万元。

但当前的服装产业,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单个规模较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弱。首先,从企业规模上来看,在全县的近400家服装企业中,以20台左右设备的家庭作坊式较多,占65%;100台以上设备有自建标准化厂房或租赁较大厂房的较少,占35%。从企业投资主体上来看,以本地“凤还巢”的创业者为主,占90%;外地客商投资为次,占10%,但近年来外地客商投资明显增多,其中以金坛、温州客商为最多。本地创业者多是在外地服装企业从事加工、销售、管理方面的人才,在积蓄了一定资金或者获得亲戚支持后,萌发了投资欲望,投资规模较小,一般采用租赁厂房或利用自家房屋,个别有兴建标准化厂房的,设备多在100台以下;外来客商多是在江浙等地有一定的规模的公司或总部,投资规模较大,一般能租赁较大面积的厂房或兴建标准化厂房,投资设备均在100-300台之间。首先,由于企业规模小,接洽订单能力明显不足,影响企业营利和发展能力。每年2-6月份外贸出口淡季,由于订单减少,企业之间竞争激烈,导致单价下迭。一方面由于订单不够,企业开工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订单单价太低,企业生产持保守态度。特别是今年,除个别企业有微利外,全县80%的服装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甚至部分企业停产,企业抵御风险能力过低,严重影响了枞阳县服装企业的发展。其次,企业多为家庭式管理,管理者素质较低,管理水平不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由于规模偏小,管理粗放,本小利薄,一次决策失误,企业就有关门的可能。

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链条不够完整。服装产业在枞阳县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自发性,行业发展规划明显滞后,产品配套明显不足。一是重加工、轻配套,使枞阳县服装行业出现明显短腿。在目前的服装企业中,主要是从事成衣的加工,为加工企业配套的上下游项目如:原辅料、制线、纽扣、拉链、水洗、包装、吊牌、吊带、物流等关联项目缺乏,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制约了服装企业的发展空间。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叫得响的自主品牌、主导产品。在枞阳县现有的服装企业中,具有研发和设计能力、自主品牌的企业凤毛麟角,能够自主经营和自营出口的更少。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三是服务平台少。我们还没有一个机构能够提供服装信息收集、发布工作,也没有一个机构能够提供服装商务中介,我们还没有一个专业的服装市场。我们许多企业连一手的外贸订单也接不到,多是二手甚至是三手订单。我们的产品还要经过江、浙等地的批发市场才能向外销售。

产业定位模糊,品牌意识不浓。当前,枞阳县大多数服装企业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沉淀。一是在枞阳县当前的服装企业中,能给自己企业准确定位的不多,大多是能拿到的定单都做,不论春装还是冬装,也不论上衣还是裤子;不论外贸还是内销,也不论精品还是大路货。在现有的近400家服装企业中,有设计能力并致力于自己品牌的不到15家,大多数企业满足于订单加工。二是重产量、轻质量,品牌意识差,这也使服装业在订单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质量越差,拿到的价格越低;价格越低,做出的产品质量越差;最后是把企业做到了一个死胡同里。由于企业质量意识不强,近年来企业与订货单位纠纷不断,不仅影响企业信誉,也影响了企业效益、枞阳的形象,不仅对自身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现实困难,也为枞阳服装企业投下了阴影。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92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