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
近日,国家农业部公布了《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下称规划),规划要求坚持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农业部政法司司长张红宇认为,虽然我国已实现粮产七连增,但未来粮食的供给仍处于“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紧平衡状态。但粮食增产的潜力依然存在。
为了保粮食安全,此次规划提出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推动生产要素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加快构建“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等措施。
不过,在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郑风田看来,农业部在此次规划中制定了很多数量型的目标,但完成这些目标的手段,农业部并不一定掌控,“例如,农产品价格是发改委说了算,土地政策是国土资源部在管,涉农资金要财政部来拨”,所以很多规划难免“一厢情愿”。
中国社科院农发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认为很多涉农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考虑”,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宏观调控上,政府部门则是“急来抱佛脚”,反而是越调越糟、越控越乱。
此次规划在社会关注度颇高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上着墨不多,仍然延续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一些说法,并无多大突破和创新,不过这也许与农业部在此问题上并无多大“话事权”有关。多位受访专家皆表示了目前土地制度正在逐步“收紧”的观点。
绕不过去的粮食安全
关于国家粮食安全,有关部门一直以来的基调就是“这是农业的头等大事,解决粮食问题要立足国内”。此次规划不例外地开章明义就提到:“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首位,坚持立足国内保障基本自给的方针”,并对此做了数字化的任务分解: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棉花、糖料总产量分别达到700万吨和14000万吨以上,油料总产量达到3500万吨。
可资对比的是,按照官方的统计数字,上述各项2010年的数字分别是16.48、5.0以上、596、3230。由此可知,在目前各地争相圈地占地的情况下,粮食播种面积要保证不减少,压力巨大。
在保住耕地方面,规划提出要认真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防止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名,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补充耕地的质量建设和管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