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巨大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压力,染料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必须由依靠资源投入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驱动转变,由注重经济规模向注重发展质量转变,由高碳增长向低碳增长转变,由损害生态环境的增长向环境友好增长转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染料工业"十二五"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十一五"期间染料工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1.产品生产、出口、消费数量居世界第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染料实现了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29%,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6.20%,利税年均增长9.80%,产量年均增长2.67%,其中染料产量年均增长1.98%,有机颜料产量年均增长5.18%,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25%,直接出口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世界进出口贸易的三分之一。
2.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
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发出近500个新型环保型染料,环保型染料已超过全部染料的三分之二,其中开发最多的是环保型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与此同时,在加快淘汰落后产品和生产工艺,加快淘汰禁用染料生产和应用,改善染料产品结构,满足国内外市场对不断增长的绿色纺织品的需求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
3.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大提高
2006年以来,染料工业加快了产业升级的步伐,1/3的企业特别是重点骨干企业,加大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围绕着新型纺织纤维的出现,与之配套的染料新产品的研发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高新技术以及生产装备水平提高,清洁生产工艺产业化进程加速,推动了整个染料工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发展。
4.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发展模式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国染料产业集聚取得了初步成果,工业集团化发展模式凸显,产业园区已初具规模,入驻园区的生产企业占70%,产量占85%。浙江省染料企业已成为我国染料工业的主导力量,成为我国各类染料、有机颜料的领军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5%。
5.产销量和出口贸易稳步增长
2010年,染料实现工业总产值409.1亿元,比2009年增长6.62%,工业销售收入395.5亿元,比2009年增长10.94%,利税合计42.3亿元,比2009年增长32.6%,产量98万吨,比2009年增长8.77%,其中染料产量75.6万吨比2009年增长5.15%,有机颜料产量22.4万吨,比2009年增长23.08%,达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历史最好水平。出口贸易和消费数量也实现稳步增长。
6.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品牌建设得到关注
"十一五"期间,我国染料、有机颜料产品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合成工艺技术、商品化技术方面有所突破,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染料工业已经从原始资本积累走向成熟,提高对染料技术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研究,将染料做精、做强、创建中华名牌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7.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生产工艺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的不断提高,与之配套的生产装备水平得到提升,主导品种和重点中间体清洁生产技术装备的大型化、工艺控制自动化等关键技术设备,已成功应用于染料工业化生产,如:加氢还原、膜过滤、原浆干燥等技术,有些已经列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目录中。
8.全球化发展开始推进
产品国际化、生产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开始推进,中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品牌和市场等优势,在原料集中地或市场成长地开展布局,如: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染料工业唯一一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公司,其他大型企业也正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企业领导层的知识层次也在逐步提高,并向智能型发展,这必将推进染料工业全球化发展。
9.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染料、有机颜料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在研究染颜料清洁生产工艺,降低"三废"排放量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如染料合成工艺废水减排清洁生产技术、染料中间体加氢还原清洁生产技术、有机颜料中间体乙酰乙酰芳胺类清洁生产技术等在行业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为改变染料行业形象,争取产业政策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同类产品无序竞争
我国的染料工业是在仿制国外染料品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仿制产品门槛低,见效快,加上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许多染料企业纷纷上马,造成我国染料企业多、生产的染料产品相同,同结构现象严重,且一部分是中低档次产品,高附加值产品不多,缺乏企业自身的特点或特色,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类产品无序竞争,压缩了产品利润空间,影响了染料工业整体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2.产品的毒理学性质和生态毒理学性质指标严重缺乏
欧盟REACH法规已于2008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按照该法规的要求,染料需要提供包括理化性质、毒理学性质和生态毒理学性质在内的固有特性数据。目前,我国染料、有机颜料对这些指标的缺少率平均达到75.0%。这给我国染料工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带来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很大的困难,必将影响到我国染料工业的原料、技术、质量、管理和经营,成为制约染料工业发展的又一关卡。
3.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
尽管我国的染料、有机颜料和纺织印染助剂的产量、出口量、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但是产品结构比例中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更新,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十一五"期间每年进口的高性能、高附加值染料、有机颜料和纺织印染助剂的数量均超过年消耗量的10%,其中染料约4万~6万吨、有机颜料约2万~2.4万吨、纺织印染助剂8.5万~9.0万吨。
4.整体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我国染料、有机颜料创制工作起步较晚,创制基础薄弱,资金支持力度有限,创制经验不够丰富,在原创技术上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础研究的产业化进程较慢。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就整个染料工业而言,绝大多数染料、有机颜料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十分薄弱的。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