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化纤专区 >正文

郑俊林:第13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主题解读

来源: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28日

  第13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将于9月13~14日在浙江的绍兴柯桥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环保、资源、创新、发展”。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届化纤会议的主题内涵,本报从本期开始特开设“第13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主题解读”专栏,提前向读者介绍会议将关注的全球化纤行业的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

  资源

  中国化纤工业的发展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其大力发展是在上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则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的。回顾行业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几十年来,中国化纤工业就是伴随着不断解决资源约束问题而逐步发展成长起来的。从发展之初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约束,到中期市场资源的约束,再到前些年电力、土地、运输等资源的约束,但这些约束都是阶段性的,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然而,其中最为关键的、而且始终伴随行业发展并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是原料资源的长期制约问题。

  1998年以后,中国化纤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种快速发展迅速增加了对原料的需求,但由于我国原油资源短缺,以及机制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合纤原料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化纤发展,因此,化纤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与原料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由来已久,进入新世纪后显得更加尖锐。

  原料进口的快速增长带来其进口依存度的快速提高,2004年以后,合纤主要原料的整体进口依存度已达60%以上。其中部分主要原料缺口不断扩大,进口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主要以PTA、MEG、CPL三者增长最快,进口依存度最高。1996年PTA、MEG的进口依存度只有23.7%、30.57%,随后快速提高,到2000年双双超过50%。到2004~2005年,MEG进口依存度高达78%以上,CPL接近70%,PTA也高达55%左右。2006年,随着国内原料发展的加快,加上化纤行业发展速度有所放缓,原料短缺的矛盾略有缓解,主要原料进口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TA为51%,MEG、CPL仍分别高达72%和60.5%。

  由于国内原料市场缺口太大,对外依存度太高,再加上原料供应商过于集中、采购商过于分散,这就给投机和炒作提供了空间,导致原料市场价格频繁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中国市场上PTA的直接供应商只有16家,而采购商(含中间贸易商)多达345家;EG供应商只有12家,采购商多达220家;CPL供应商12家,而采购商也多达120多家。近几年化纤主要原料市场都会出现1~2次大幅波动行情,有时波动幅度会高达30%,甚至更高。

  这一切,都给化纤行业生产经营和市场运行造成很大困难。化纤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对原料行情的判断和操作。

  2005年,中国进口主要化纤原料比上年多支出21.1亿美元,行业原料总支出多出324亿元,由于价格上涨引起的原料成本实际多支出145亿元。2006年行业原料总支出又多出570亿元,原料成本实际多支出102亿元。以聚酯涤纶产品为例,近几年原料成本占其产品生产成本比例已高达87%~90%。从财务经营角度看,此比例已大大超过警戒线。

  原料成本的大幅提高,减小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区间,大大缩减了行业的利润空间,行业已经全面进入微利时代。从化纤产品单位利润变化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影响。以聚酯涤纶行业为例,2000年吨涤纶纤维利润为904.9元,2004年已经降到245.9元,降幅高达72.8%,2005年又继续下降13.3%,仅为213.1元,2006年市场行情虽有很大恢复,但单位利润仅增长3%。

  因此,从战略高度来讲,化纤原料资源供需矛盾不能彻底解决,将严重制约中国化纤工业的运行与发展。但限于国内石油和土地资源相对非常贫乏,单纯依靠国内资源解决原料短缺问题是不现实的。这就迫使化纤工业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型发展转向经济效益型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才有出路。

  资源约束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成为制约行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正确应对是本次国际化纤会议的主题,会上业界权威专家会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创新

  回顾几十年来中国化纤行业的发展,无不渗透着技术进步的轨迹,每一项重大技术装备的突破都伴随着增量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以科技进步为主的创新是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作为纺织化纤产业的第一生产力,不仅是实现产业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各时代产业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演变的最根本的推动力。中国化纤工业几十年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持续的技术创新的记录。

  上世纪50年代,成套引进粘胶长丝和尼龙长丝技术装备,拉开了发展序幕。

  60年代初,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建设了一批粘胶长丝企业。又引进万吨级维纶技术装备。

  70年代经过消化吸收自主建设了几家万吨级的维纶企业,随后重点引进聚酯涤纶技术装备,建成了上海金山、辽阳、天津等大型企业。

  80年代,成套引进大容量聚酯生产技术和直纺涤纶短纤生产技术,重点建设了仪征化纤、上海金山二期。到“七五”末,我国已能生产几乎所有的常规化纤品种,总产能已达180万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化纤工业体系。

  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化纤工业的技术进步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期间,世界化纤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装备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及时地应用,有效缩小了我国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比如高速纺丝POY、FDY技术、熔体直纺长丝技术装备、大容量聚酯工程国产化起步等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行业技术进步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如10万/年~20万吨/年聚酯、3万吨/年涤纶短纤、4.5万吨/年粘胶短纤、氨纶连续聚合等成套技术装备相继实现了国产化。“十五”初期,我国在聚酯及直纺长丝技术装备等方面,已率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与“九五”期间相比,聚酯涤纶项目建设周期缩短了一半,单位产能投资仅为原来的1/8~1/10,单位产品运行成本降低20%左右。

  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有力推动了化纤行业的快速发展,迅速提升了产业综合竞争力。十几年来我国化纤行业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发展,特别是1998年以后,增速更是提高到近20%,到2006年我国化纤产量2025万吨,已占世界的40%。自2000年以来的6年间,在化纤进口持续下降的同时,化纤出口年均增速高达48%,化纤纺织品、针织品出口年均增速也分别达到13.9%和24.3%。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化纤业界最具活力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

  当前,全球纺织化纤经济的竞争焦点已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产品竞争正逐步转向重点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学技术已成为某一国家占有跨国配置资源优势地位或迅速增强后发优势的关键所在。因此,本届国际化纤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是指全面的创新,不仅仅是指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内容。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化纤工业也是世界化纤工业发展的永恒动力。

  但未来化纤行业的发展如何创新?技术创新的方向在哪里?有那些技术有望取得突破?制度创新又如何实现?管理创新的突破点何在?这些问题,都是关系到行业未来发展大局的,也是业界同仁们最为关注的。我们相信,与会的业界领袖和行业专家们都将就以上问题各抒己见,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这些答案都会给化纤行业未来发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1  
阅读数量(90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化纤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