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无纺专区 >正文

四大史实说明产业用纺织品“新成员”在激增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生意社4月1日讯 镜头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所使用的支架接头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高性能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它比传统的金属支架更可靠稳定,尺寸更精确,还能减重40%。镜头二:青藏铁路沿线几百公里的冻土区,是铁路路基的大难题,在这些冻土区的砂卵石基底上,覆盖着一层层土工布,它成为主动降温、防止路基翻浆冒泥的大“功臣”。

  镜头三:在我国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甘肃酒泉风电基地,一台台风力发电机洁白的叶片随风旋转,产生清洁环保的电能,而制造这些叶片的材料也是“布”———多轴向经编工艺加工出的玻璃纤维和碳纤维。

  人工心脏瓣膜、汽车安全气囊、太阳能电池板、耐高温防火材料等,其材料中都有很难被认出来的“布”,这就是产业用纺织品。“中国纺织业锻造核心竞争力不能再单靠规模和价格,高技术、高利润的产业用纺织品是新时期纺织业发展的希望。”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如是说。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产业用纺织品也被确立为整个纺织工业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用纺织品这个我国纺织工业大家庭中的“新成员”正在飞快地成长着:1988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消耗量仅为53万吨,如今,产业用纺织品已占全行业纤维加工量的17%。拿其中的无纺布来说,2009年1至8月,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无纺布累计总产量为81.38万吨,同比增长25.86%,同期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实际完成投资额为43.37亿元,同比增长30.38%,行业投资增速也十分明显。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正是我国纺织工业科技创新的一个侧面。1978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为2.88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2007年达到14.6公斤,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4%。从裁衣缝被到翱翔宇宙,一尺布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意味着纺织工业的增长方式正在发生变化。据统计,2002年纺织工业新增1亿元产值用工为810人,而目前仅为290人。拿化纤行业来说,和本世纪初相比,化纤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节约成本80%,人均生产值则提高了1.35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杨东辉认为,科技创新正是纺织工业调结构的主要原动力。


1  
阅读数量(12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无纺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