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虎门服装”要注册成一个集体商标

来源: 发布时间:2008年09月23日

  生意社9月23日讯 在虎门镇中心区,在工厂、人流与商场之间,很难想象自己就站在与中国近代史拉开序幕的地方。一水之隔的威远岛,文化演示中心选址已经围起施工墙,龙门吊也已经到位。如同过去三十年中的每一次,虎门服装又一次寻求蜕变,这个新舞台与珠江口边上那些古老的兵营、炮台遗址,以及在古老墙垣中盘根错节的老榕树如此接近;而未来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服装产业,也是一个更新的,或许也是更古老、更深厚的虎门。

  转折:非今日起

  2000年后,“转”字就频繁地出现在虎门服装行业的字典中。每一个在这个行业中的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比媒体和政府更早嗅到成本提高和行业风向变化的信息。

  小企业主的自我转型

  虎门镇口企业主周银城,在2003年,就把他一百多人的工厂,精简成只有十三个人的公司。

  经历富民时装城的“黄金10年”的周银城很快遭遇工厂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困难,以及工资上涨带来的不稳定先兆。

  中学教师出身的周,总结“要把整个程序做下来很难”。2003年,他决定把重点放到越过批发商的环节,直接联系贸易商;他注册自己的童装品牌“云彩娇娃”,建立网站,成立市场部。整个制作过程,都下发到其他工厂。

  周银城认为自己的转型算是成功,他不仅有了稳定的台湾客户关系,还开拓了印尼和新加坡的市场。他甚至与生意伙伴去东盟国家考察了一圈,萌生了在东南亚设办事处的打算。

  默默关闭的服装作坊

  尽管生意在开拓,周银城却说利润一直在缩水。“现在仅能靠数量赢利。”但周银城的“下家”、承接他厂里加工生意的80后湖北小老乡赵勇,则称接周的生意已经赚不到钱,“只是在六、七、八月的淡季,为了发工资留住工人,亏一点也要做。”

  赵勇的作坊位于虎门镇博美鱼塘附近,在一栋出租楼的5楼。一个大的房间里摆了十几台缝纫机,十六七个工人加班加点赶一批从“富民”卖到新加坡的裤子,六七百件———在赵勇父亲管工厂的年月,生意红火,“1000多件的小生意,是不屑于接的”。

  有作坊主估计,虎门博美、镇口、卢屋一带聚集着几千家这样的小服装作坊,它们承接着虎门大中型服装企业或服装批发商的大量订单,成为虎门服装产业金字塔上位置低而数量巨大的基部。

  近两年,这些悄悄开起的服装作坊很多都默默关闭。

  政府:恢复劲头

  在虎门镇标志性的批发市场富民时装城,一位为批发商工作的设计师说:“以前一个款式能跑到很大的量,而现在只有几千、几百件。”这个“很大的量”,曾经是一个款式数十万、上百万件。


1  
阅读数量(93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