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深圳服装 奋斗列车逆风加速

来源: 发布时间:2008年08月26日

  生意社8月26日讯 贴在一家服装公司墙上的标语表明,时至今日,“奋斗”不仅仍是深圳服装的基因之一,而且还在进一步发扬光大。

  今年早些时候,在深圳亿弘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会议室的墙上,贴上了醒目的标语:“中国加油!中国时装加油!”

  这在经历了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一系列自然灾难和重大事件之后,尤其令人激动和振奋。

  事实上,这正是“亿弘润”董事长、总经理王勇“基于对中国力量的感动和思考”而提出来的口号,用以激励企业员工。

  他说:“我们的祖国正在更积极、更进取、更稳健地朝着目标迈进,这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因为一点苦难而放慢自己的脚步。我们愿意与同胞们一道,与我们的同行们一起,为中国之崛起努力。”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品牌服装服饰交易会上,这位颇有思想的深圳服装企业家重申了他的“三个坚持”理念:坚持本土化战略,坚持“拿来主义”,坚持灵活性。

  他认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大潮而来的,不仅是各行各业的大发展,而且还有中国文化的全面复兴,而服装和时尚产业深刻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正是本土文化的直接代言。

  “我和大多数时尚业内人士一样,都坚信,只有深深地扎根在中国本土文化根基之上的本土品牌,才能在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市场,发展和壮大。”

  这位对发展前景抱着乐观态度的服装企业家认为,虽然中国服装企业目前在整合资源方面尚有困惑,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国服装业的前景十分光明。毕竟,与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欧洲同行相比,中国服装业年轻而充满活力,而且“每天都在增长”。

  “天下还是我们的天下,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在王勇发表上述观点的同一天,深圳服装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永芳也同样表达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观点。

  这位扎根深圳服装业达20年之久的协会负责人坦承,整个服装业的局势目前并不是很乐观。在深圳女装中,虽然有20多个品牌“年年都有增长”,甚至是100%的高增长率,但它们只占到整个深圳服装品牌的10%至20%左右;而其他深圳服装品牌的发展则大多差强人意,有些甚至是“挣扎在生死线上”。

  但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沈永芳并不认为,深圳服装业会在其发展20年后的今天转向停滞和衰败。

  她以其一贯的激昂语调说道:“对于深圳服装来说,竞争是残酷的,2008年显然是竞争年,但绝不是停滞年,而是发展年、提升年、扩张年、加大力度推广年。”

  向深圳服装企业家们发出“我们绝不能松手”号召的沈永芳,其本人就是一个白手起家、绝不松手的实干样板。

  20年前,沈永芳放弃了家乡的优厚工作,到深圳闯荡,成为当时刚刚成立的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1998年,沈永芳接任秘书长时,面对的是一个无人、无钱且前途渺茫的烂摊子:不仅工作人员人均300元的月工资常常难以为继,而且在协会的账目上有一堆欠债。

  沈永芳自掏腰包,拿出1万元钱,租了一个小房间,加上原先两位协会工作人员和一位兼职的财务人员,重打鼓,另开张。

  事实上,正是凭借沈永芳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圳服装协会的命运才开始逐渐改观。

  沈永芳先是策划了一本类似深圳服装品牌大全的年鉴。在还不知道有多少企业愿意投入的情况下,她找了一家收费昂贵的设计公司负责整本书的包装,以保证质量,然后又亲自去说服企业共同发展深圳服装的整体品牌。

  一方面是站得高、看得远、高品质的策划与服务;另一方面,是沈永芳热忱、坦诚、实干的人格魅力,这个策划便成了深圳服装行业协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用年鉴出版后所带来的利润,沈永芳不仅还清了协会的债务,而且还维持了协会大半年的运转费用。


1  
阅读数量(21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