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宁波服装企业该如何冲破困境?

来源: 发布时间:2008年07月22日

  生产成本上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寒流”袭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企业首当其冲,在象山县,已有100多家规模较小的针织企业关门或转产。然而,就在整个纺织服装业相对低迷之时,一些企业却仍然保持了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率。究竟是什么使这些企业得以在困境中突围?记者日前跟随市经委有关人士走访了多家企业,探究纺织服装业优势企业的制胜之道。

  发展循环经济“抠”利润

  位于北仑区的申洲针织是一家拥有3.5万名员工的企业,给优衣库、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贴牌,可谓“家大业大”,但申洲在控制生产成本方面却很“抠”,在企业内大做节能减排文章:投资1亿多元建自备热电厂、投入1.5亿元改进染色设备、投资3000万元建设国内最大的中水回用系统……几年前的这些措施如今都体现出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当时水价每吨只要2元左右,一些同行认为我们是在花冤枉钱,但目前水价涨到5.1元/吨,优势马上体现出来了。”申洲针织常务副总经理陈忠静告诉记者,以公司每年节约180万吨水计算,可以省下900多万元。同时,中水回用和冷却水回用系统每年可节约2000多万元。“和2003年相比,申洲现在的产量翻了一番,但用水量没有变化。”陈忠静说,循环经济让申洲尝到了甜头,今年计划再投资建设中水回用二期工程。

  宁波艾盛服饰有限公司是奉化一家集印染、成衣加工、外贸接单、自主创牌于一体的多元发展企业。“通过节能减排,我们每年可以节约开支300多万元。”艾盛服饰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在节能上做了大量文章,如印染公司对冷却水及热能进行回收再利用;印染机最后一道清水回收用于染色机清洗;成衣车间中央空调改成了节能型冷风机。

  引进合作伙伴共担风险

  作为宁波服装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杉杉也感受到了“寒流”,但影响很小。“杉杉几年前就有所准备,对服装厂进行了调整,宁波11个厂目前已有9个开展了中外合资。”杉杉集团总裁郑学明告诉记者,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达到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共同收益。由于适当避开了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展开竞争,“与10年前相比,我们的生产能力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控制。”郑学明说,杉杉在这次“寒流”面前,站稳了脚跟。上半年杉杉集团总销售额增长36%,利润增长了17%,出口创汇增长了30%。

  申洲也尝到了与跨国公司紧密合作的甜头。虽然没有自己的品牌,但它的贴牌已经成为一张名片。继优衣库、耐克在该公司内成立设计中心和专用工厂之后,今年3月,阿迪达斯专用工厂也正式开业。“我们与这些国际品牌的合作是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唇齿相依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市场好时共同发展,市场不好时能共渡难关。由于建立了利益共同体,企业议价能力也因此大大增强,降低了成本上涨带来的风险。”申洲针织常务副总经理陈忠静表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申洲做的虽然是配角,但却是“名配角”。

  打造产业链提升竞争力

  “申洲有独立的产业链,一件衣服的所有工序都能在厂里完成,生产上的纵向一体化是我们应对行业不景气的法宝。”陈忠静认为,现在的竞争是产业链与产业链的竞争,控制了产业链,有利于企业从各个环节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进行控制。

  巨鹰集团是象山县最大的针织出口企业,通过实施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在企业内部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先后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引进先进的研发、测试设备,用1.5亿元整合收购了原新疆托峰棉业纺织有限公司、新疆托峰棉业股份有限公司塔河分公司,在新疆建设了棉纱、精梳纺生产基地。去年以来,棉花的价格一直起伏不定,针织企业生产成本很难控制,但这些拥有自己的原料基地的企业并没有受到影响。


1  
阅读数量(25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