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平湖服装企业亟需紧急排险

来源: 发布时间:2008年06月26日

  平湖服装企业遭遇“大地震”,有识之士频频发出这样的惊呼。昨天,平湖经贸局综合科有关人员告诉记者,今年1至5月,该市245家规模以上服装企业实现销售35.25亿元、利税1.28亿元、利润-2135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36%、-26.4%、-153.1%。在这些规上企业中,已有一半出现亏损。更令人忧虑的是,无论亏损面还是亏损额,都呈现出“宽幅震荡”的态势。

  “有形之手”掀开“遮羞布”

  平湖的服装工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不仅摘取了平湖市第一大支柱产业的桂冠,而且赢得“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的美誉。到2007年底,该市服装制造企业超过1700家,其中规模以上服装企业达到245家。仅去年,服装产量就达到2.55亿件(套),实现产值124.96亿元、销售122.41亿元、利税8.32亿元、利润3.6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19.4%、26.9%、16.0%。

  平湖服装之所以发展快速,源于其一直为世界名牌充当“嫁衣”。他们为100多家世界知名品牌进行贴牌加工,同许多国际著名品牌建立了长期生产业务合作,产品出口到日本、欧美等85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

  订单找上门,利润源源来,这使平湖很多服装企业沉醉其中,乐不思“牌”。

  然而,随着宏观调控大幕拉开,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下调、人民币快速升值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让长期处于生产环节低端的“贴牌生产”和纯加工生产的众多平湖服装企业感受到了重重压力,许多小型服装企业纷纷倒闭。

  国际商标缺失

  是“最大软肋”

  “品牌会产生光环效应,只有让人们对品牌产生联想,产品才更容易被接受。”这是西方经营大师的至理名言。

  而平湖大多服装企业缺少的恰恰就是品牌经营的理念。虽然,平湖也有“亚鑫”、“伴宇”、“悦莱春”等品牌,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品牌只能算是“国内商标”,还算不上“国际商标”。平湖服装企业至今仍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标“零的突破”。

  “用人家的商标,看人家的脸色。”平湖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大倒苦水,4年前加工一件衣服能赚20元加工费,而现在只有几元钱,如果这样长期干下去,生存都有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贴牌生产这种经营方式中,产品设计和经销方(通常是品牌持有者)在经营过程中利润丰厚,而制造方得到的利润则非常微薄。如果年复一年地扒样、贴牌,只顾埋头搞来料加工,不为自己培植品牌,那么,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只有充当“常败将军”的角色。

  既然我们能够生产“耐克”、“华伦·天奴”等国际品牌,而且深得西方人的青睐,足以表明我们的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一流的境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生产技术非常成熟的基础上,我们能不能尝试闯出一条自创国际品牌之路?

  在提升转型中“排除险情”

  “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的主动权。”业内人士认为,品牌是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地方经济竞争力的象征,平湖服装行业应尽早打响从单纯的加工贸易向自主产品设计制造过渡的品牌之战。可以说,在自主创新的实践中,各服装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品牌建设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知名产品,更是一个企业整体竞争力。

  市经贸委有关负责人则建议,扶持龙头企业,引领市场潮流,以加快对平湖服装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要组建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支持部分中小企业,实现产业合理分工,形成良性的服装服饰产业链。在放大自身优势的同时,努力构筑服装交易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会展中心等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平湖服装的整体集聚效应,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经营者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可跨越的障碍,明智的做法就是绕道而走。”嘉兴学院副教授孔国宝说,平湖服装企业要化危机为机遇,瞄准高科技,盯住新目标,开拓新商机,从传统产业束缚中跳出来,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1  
阅读数量(17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