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名工人,奖励300元。”这是龙江一家企业长期挂在厂门口的招工广告。佛山日报第三季度“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状况”问卷调查数据也显示了企业人力的困境:在影响企业的成本因素中,21%的企业感到人才短缺,15%的企业感到招工难。招聘成本高、流动性大、工资上涨共同导致人力资源成本攀升。
使用“纺织云”技术中的JIT精益生产和RFID信息化技术,每年节约人工150万元。佛山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却在人力成本高涨的当下找到了一条应对之道。在记者走访佛山中小企业时发现,像安东尼这样的企业在佛山并非少数,他们在困境中寻找到了新的应对人力成本上涨之法。
人力资源短缺拖后腿
“2008年时,家具厂人工大概是1500元/月,现在即使给4000~5000元/月,也未必能请到合适的人。”佛山家具协会工作人员余小姐告诉记者。尽管2008年金融海啸让家具业受很大冲击,但那时人工、材料成本未明显上涨,稍微有实力的企业就能挺下来。而现在,在市场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人工涨幅已让一些企业无法承受。
“用工紧缺”,成为频繁见诸媒体的词语,专家也不再避讳提出“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消失”的论调。
今年年初,龙江20%的家具企业因为招不到工人延迟了开工时间。而记者两周前在龙江看到,有小家电企业打出“介绍一个工人奖励300元”的广告。
用工紧缺的状态,增强了工人用脚投票的可能性,各地的工资普遍性上调,东西部企业工资差距缩小。权衡之后,内地农民工纷纷就近就业,整体转移的速率本能放缓。有人站在工资变化的角度认定“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招工难导致的人力成本上涨,已切切实实影响着企业进一步发展。”顺德龙江一家企业副总裁邓先生感叹道。
信息化破解人力成本上涨
随着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有的企业不知所措,有的企业却早已未雨绸缪。
佛山市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在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时,果断在2008年与广东纺织学院、伊贝尔科技公司共同成立省数字化纺织服装工程技术中心,研发出《基于RFID物联网支撑技术在服装制造领域的应用》的项目。在利用信息化的同时,引进生产吊挂设备,改变针织业劳动密集特性,逐渐实现半自动化半手工的生产方式。
“比如项目开展实施前公司需要35名管理人员,实施后只需要10名,按佛山管理人员年均工资6万元算,每年节约150万元。”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必顺说。
据了解,采用该系统后,安东尼调换产品品种的周期缩短1/3~1/2,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生产格局,产品按期交货率从95%提高到98%,订单处理时间由1~2天缩短到1~2小时,库存天数由200天下降到90天,新增效益40%。
普通基层员工也获得实惠。项目实施后,员工的计件工资提升近30%。在目前招工难的情况下,安东尼轻松完成招聘需求,公司和员工实现双赢。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