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疆已成为投资热土,各地大兴土木,建筑材料一度供不应求。”2011年3月间,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伟挺向记者描述新疆的投建场景。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徐文英分析,经过过去几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棉纺织业规模达到1亿多锭。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令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产能出现相对过剩。棉纺织对资源要素成本非常敏感,因此产业转移的趋势也更加明显。河南、新疆等产棉区,便成为承接转移的首善之区。无论从促进经济增长,还是从保证就业的角度来看,入门成本不高的纺织业给这些区域带来的益处不言自明。尤其在新疆地区,发展纺织业似乎已成为一个战略性举措。
在为期近两周的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产业转移已经如火如荼,新疆纺织的未来宏图也已初具雏形,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前景正在人们面前展现。而在这个蓝图中担纲领衔的便是内地入疆的这些龙头企业,他们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带动新疆纺织业整体提升,同时也在改变中国纺织业的整体布局。
新疆能否成为今日深圳
新疆自治区经信委副主任梁勇对新疆的感受与孙伟挺相同。他说:“1990年6月,我曾去过深圳,那时的深圳与现在的新疆有些相似,成千上万商户来此淘金,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全往这边涌。”尽管经济上与内地发达地区有20年的时间差,但在梁勇看来,新疆的后发优势相当明显。
“在新疆的经济构成中,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两者工业产值比约为9∶1。”梁勇说,尽管如此,纺织业却享受到最多的优惠政策,如为了解决物流的先天不足,政府给予棉花出疆400元/吨的补贴,纱线的出疆补贴也由400元/吨提升到500元/吨,坯布亦然。而据新疆纺织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刘燕宁介绍,纺织企业的一些小税种也获准减免,银行贷款也有所倾斜,当然最优惠的还是地价。
目前,新疆正着力打造“两城七园一中心”,即石河子、阿克苏这两个纺织城,7个纺织产业园区以及乌鲁木齐国际纺织品商贸中心。谈到具体发展思路,梁勇说:“完善产业链,吸引大企业来疆,发展有民族特色的纺织产业。”新疆纺织服装市场有160亿元的规模,而本地自产自销的只有11亿元,另外有3亿元产品出口,“很多中高档品牌被土耳其等中东国家的产品占据。”梁勇认为,民族服饰的发展前景美好。
但囿于下游配套不足,加上棉花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新疆纺织的发展重点仍放在前端,“要大力发展棉纺织业,提升发展化纤、毛纺和麻纺,积极发展针织、印染,培育发展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刘燕宁介绍道,她认为随着产业转移的深入,正在形成这样的产业格局——内地纺织企业把产业链的前端放在新疆,织布、印染、服装放在沿海,在全国形成产业链。
这便是对优势资源的转换与整合,新疆发展纺织前道的优势何在?首先便是棉花,2011年度新疆棉花总产量约300万吨,占全国产业的40%,新疆还是长绒棉和彩棉的生产基地。如今,乌鲁木齐正在筹建棉花交易市场,辐射面将达全国。其次,人均1500~2000元的月工资对于劳动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纺织业也是一个不小的诱惑。另外,在电价等方面,新疆也是全国的洼地。另外,空阔辽远的戈壁滩有着巨大的开发空间,这也是内地无法比拟的优势。
此外,新疆还有一个独特优势——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已被国家定位为“西部经济的增长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喀什、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打通了通往欧洲的大动脉。“以后产品直接从新疆出口至欧洲、中亚、西亚、南亚,会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刘燕宁说。
当然,新疆的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远离市场、工业配套不足,难以发展小批量、多品种、交期短的产品。“设备换个零件,都要从内地弄过来。”梁勇说,但他认为这种局面5年内会得到改观,“一些大企业正大干快上,他们会根据自身需求来对产业链进行调整。”刘燕宁则认为,端倪已经显现,如经纬纺机准备在此建配件库,有些印染企业也已进疆,梦娜袜业、洁丽雅毛巾都来探路。“纺织老板对新疆的发展都很看好,2011年纺织投资135亿元,增长达140%。”刘燕宁说。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