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日本经历了大地震,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日元升值的压力,那么2011年日本纺织业存在哪些特点?对2012的发展又有何导向作用?
日系服饰掀起“进驻中国潮”
2011年,针对中国80后消费者的日系服饰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并引发了中国时尚市场的新一轮洗牌。日本Mash Style Lab公司在上海梅龙镇伊势丹百货推出了在华的首家Snidel直营店,开业首日销售额达40万元。目前Snidel在该百货商场3~5层女装品牌中销售额达最高。据上海梅龙镇伊势丹百货总经理称,该品牌以80后为消费对象,敏锐地捕捉到了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元素,同时公司有针对性地对内部进行装修及改造,使该品牌顺利打入了中国消费市场,Snidel等日系青少年服饰品牌的进驻,也成就了伊势丹的兴旺。
上海久光百货的前副店长出茂树介绍称,“上海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向青少年时尚行业进军,商业设施不断增多并日渐成熟。随后日系品牌进入中国的现象也出现暴增,如今年新进驻的日本品牌Cube Sugar、Supreme.La.La等,并且销售业绩已显成效”。
然而,针对80后消费者的日系品牌的大量进驻,也使中国的服饰品牌市场竞争呈现白热化。多数企业在去年4月前的销售额稳定,但此后成熟女装的销售额开始出现下滑。从2011年夏季开始,各大百货商场的销售额均出现回落,秋季以后,受房地产价格低迷的影响,单价较高的日系服饰产品的销售额也出现下滑,这些都致使下半年整体销售呈现低迷。上海大型商业设施去年10月份的销售额也呈下降趋势,11月份销售额低于往年业绩的也不在少数。去年11月,中国100家大型零售公司的服装产品销售额与上年同期比增长了10.3%,环比下降了6.5个百分点,刷新了最低值。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分析指出,价格上涨是引发消费收缩的主要原因。
今年是某日系服饰厂家在华拓展业务的第二年,公司在华负责人称:“被日本市场接受的东西,不一定也能吸引中国消费者。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企业需要开发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发掘市场需求将成为企业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同地域商圈竞争加剧
2011年,博多、梅田、东京的有乐町等商圈出现了大型商业设施建设潮,这打破了长期以来市中心商业设施与郊区购物广场之间竞争的格局,而转为同地域商圈内的竞争。新商业设施建设的企划方案将会如何影响银座地区?这个问题从新商业设施开工起便备受关注。
去年10月15日,东京有乐町地区的阪急Mens、Tokyo开业,10月27日Lumine有乐町店开业。两家商场开业2天后,销售额各达2亿与4.5亿日元。此后,银座地区的其他商业设施的销售额不但未受到影响,有乐町附近的客流量还因此呈现增长。据悉,该区域20~40岁的消费人群也有所上升。随着商场数量的不断增长,竞争也愈加激烈。银座附近的丸井、有乐町、丸内地区商业设施的增加,多少加剧了小范围内的竞争。目前涩谷、新宿的商业设施开发计划正在稳步进行。市内商圈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因此吸引更广泛层面的客流将成为扩大市场份额的关键。
去年春天以来,大阪市中心商业设施的新建、增建项目频繁。JR大阪新建的大阪Station city与JR大阪三越伊势丹、Lucua和大丸大阪梅田店的新增营业面积合计约9.4万平方米,总营业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晋升为最大规模的商圈。大阪Station City开业半年到店人数达7200万人次。目前来看,虽然商圈客流量有所增长,但鉴于此前业界预测的供应过剩,商圈整体的销售额并未呈现上涨态势,竞争也更加白热化。Lucua开业半年的销售额约为190亿日元,年度客流量达2400万人,超出预计的1900万人,公司预计其年营业额将高达320亿日元。大阪三越伊势丹的销售额约为177亿日元,客流量1820万人次,但销售额未达到预测的550亿日元,仅为350亿日元。大丸梅田店则由于受新装开业销售额低迷的影响,2011年的销售额为640亿日元,比目标值低了30亿日元。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