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李陵申畅谈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4日

行业是年轻的,企业是年轻的,协会也是年轻的。在这样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活力不容置疑,经验却需要漫长的累积。可想而知,协同三部委联合制订发布“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过程,是对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队伍的锻造与锤炼。

企业眼中“姗姗来迟的规划”,在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看来,恰是“十二五”承上启下之年的开篇力作。2011年行业协会与政府层面的审慎磨合,实际上始终伴随着对规划核心内容的逐步推广与宣贯。

这是一个认知度被启蒙、执行力被强化的过程。当规划真正以“红头文件”的样貌摆在案头,我们发现其实它早已不是陌生的面孔。再来细细品读的时候,关注的重点也自然而然地从发展目标转移到身后的环境因素和瓶颈问题。

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依稀看到,行业想象力在许多环节还有继续打开的必要。

磨合过程就是一次路演

姗姗来迟的规划

记者:“十二五”规划为何在千呼万唤中姗姗来迟?

李陵申:

产业用纺织品是我国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转变的重要标志,是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关键基础,是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最佳结合。

基于这些新的认识,仅有业内认同感是不够的。必须政府部门和下游应用领域也达成一致,才能共同铸就产业用纺织品的前景和未来。

会签三部委但凡存在对规划中任何条款的不理解和不认可,都不能最终联名签署。于是,不理解的要解释,不认可的要回复,协会在整个过程中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路演。

虽然规划姗姗来迟,但是也要感谢过程的充分,各方观点因为反复磨合而历练得更加成熟。可以说,“十二五”发展规划是在充分结合目前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现状、经过缜密思考制定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目标性规划。

字斟句酌的学术精神

记者:规划出台如此审慎,在哪些细节上进行了磨合?

李陵申:

规划中,某些指标的设定比欧美、日本等产业用纺织品发达国家、甚至比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但目标的切实可行更为重要。

像关键共性技术的目标设置,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了缺乏前瞻性和指导性,太高了执行起来不易落地。比如,规划中说要加强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基础性研究”,而不是“工程化研究”或“产业化推广”。

对细节字斟句酌是规划的一个显著特征。一种表述方式乃至一个字眼的推敲,都体现了产业问题研究的学术精神。例如,过去常说“无纺布”,实际从生产过程来看,并不是“无纺”,而是“非织”。再如,“过滤与分离”这两个并列概念的提出,是因为烟与粉尘之间叫作过滤,而液体与液体之间则称为分离。

涉及到一些相对模糊的概念如“完善标准管理体系”,执行时的拆解就显得非常必要:标准究竟缺失多少?哪些需要补充?哪些需要修订?都必须经过严格的余数分析来定性。

针对学术之争,我们计划在“国标标准”之后,马上着手出版“术语标准”。

取舍之间凸显重点

记者:从哪些内容的取舍能够看出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要点?

李陵申:

规划提出的六大重点领域,原则上本着量大面广、产业化程度高、与国外成熟品类基本对应。农用纺织品不在其列的一个原因就是用量不大,草坪保护、保温大棚对农用纺织品的需求量,与高铁、南水北调工程对土工用纺织品的需求量不能相提并论。

纺织行业整体强调的中西部产业转移,在产业用“十二五”规划中是个缺项。从产业用空间布局来看,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产销模式基本上是本地消化,运输成本一旦加上去,可能竞争优势就没了。外商的选择也偏重于东部,因为招商成本相对较低。

上市公司的发展指标也没有体现在规划当中。最初设想过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等几个指标下的上市公司数量增长情况,但比起化纤的千亿元、服装的百亿元规模,我们的指标显得太低。反过来再看产业用14家上市公司,融资后的全产业链铺设以及兼并重组,使得迅速做大几乎成为普遍规律。

实现目标的难度系数

战略机遇始于定位

记者: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应当看到哪些战略机遇?

李陵申:

规划的各项发展目标、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克与应用,都必须在企业的参与下才能得以实现。发现和善用“十二五”战略机遇,极大地考验着企业的管理智慧。

第一是市场机遇。增势明显的汽车、垃圾填埋、安全防护、水利工程、高铁恢复性发展等,带给企业的是信心和奔头。第二是政策机遇。三部委联发规划意味着他们有责任和义务制定产业配套政策。第三是发展机遇。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容易进入并超越。都说纺粘生产能力过剩,但是老外往里投资一点都不含糊,这足以说明过剩的是那些低端产能,击败低水平就有机会脱颖而出。

“转型升级”包括产品升级、工艺升级、链条升级等不同涵义,这需要企业客观分析自己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和位置,之后才能确定做事的优先级顺序。

推广难度“无限”

记者:规划当中有哪些环节存在实际推广难度?

李陵申:

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末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达到1290万吨左右,这里面产生的大量需求,并不都是从无到有的创造,还有替代作用的发挥。

替代是无限的,推广难度也是无限的,眼下的矛盾主要有3种:第一,上下游产业在认知上的时间差。倒不是说我们先知先觉,只是在主动追求下游领域认可的过程中提早发现了机会空间。第二,引导权威消费需要更积极的交流。中国的下游企业喜欢看国外都用到什么程度了,比如人家的建筑物为什么不翻浆、不裂缝?桥梁为什么不倒塌、不断裂?很多东西无法凭空想象,颠覆下游领域的传统思维需要更多的经验参照物。第三,传统利益链面临重新整合。任何新技术带来的产品替代,都会打破原有生产链、供应链的利益格局。这不只是“吃回扣”的利益关系,还包括原有供货关系的解除或者投资关系的终结。例如,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对纯棉制品供货渠道的冲击,以及因为减少感染机会而造成的抗生素滞销等,都会反过来制约新产品的推广。

相对增长难度加大

记者:未来产业格局是否有利于规划目标的实现?

李陵申: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服装、家用纺织品行业未来仍将保持快速增长。“十二五”规划要求产业用纺织品年均增长率达到9.5%。从2011年的增长结构来看,产业用纺织品增长率是8.2%。服装、家用纺织品行业增长率差不多都在2%~3%,按总量是“1”来分摊计算,我们的压力可想而知。产业用纺织品在未来5年的绝对增长值毋庸置疑,但是相对份额增长的难度却在加大。

一头是产需衔接一头是关键技术

“公关”不厌其烦

记者:如何理解“社会属性”下的产业用纺织品替代功能?

李陵申:

适当运用公关学、行销学的管理理念,对跨行业协调发展意义非凡。

从会签三部委的职能分布,首先感受到政府“公关”带给行业由上而下的关注。其中,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产业政策和专项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产业资源整合和行业标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要负责国家标准和跨部门产业协调。

对于拓展下游应用领域,特别是扭转固有的消费观念,更要不厌其烦地“公关”。例如,强调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价格便宜是毫无意义的,转而强调安全属性更容易创造价值增长点。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缺乏政策支撑的“公关”,难度系数较大。还拿农用纺织品举例,什么时候农用地膜、水果护套等环保型产品能享受国家政策补贴了,才有可能真正普及和推广,不然仅成本一项就阻碍了农民的使用积极性。

别人是义务,自己是责任

记者:在国外同行眼中,我们的产业形象如何?

李陵申:  

目前全球纺织领域竞争最激烈的环节集中在产业用纺织品。其他终端产品已经通过逐渐转移产能的方式重新分配了利润结构,唯有技术纺织品的争夺正进入白热化。

在老外眼中,中国企业最不缺钱,买了厂房再买设备,产品也就唾手可得,而市场是现成的。所以他们的关键技术设备不敢轻易外发,尤其避免向中国出口。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56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