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徐而至的春日非但未能驱散这个寒冬的阴霾,相反,寒意似乎愈发肆虐。
在历经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各色危机的层层洗礼后,中国经济虽然一定程度上已化解了外部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坎坷甚至跌跌撞撞的前行仍是众多外贸企业生存的现实。
围绕行业的走向,外界的预测从未停止,行业内的抗争亦周而复始。而就在我们这组《外贸寒冰》的专题实施之时,海关总署的最新消息显示,今年2月,中国贸易逆差高达近314.9亿美元,创下近10年来的单月逆差新高。
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内,如若外部环境无明显改观,政策引导无明显递进,那么,更多的外贸企业仍将面临陷入或生或死的泥沼。
当小范围利好消息的“螳臂”无法阻挡装载行业重压的“大车”,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便迈入了又一个“生死时刻”。
就企业自身而言,当订单利润维持在7%以上的设想成为一种奢望,在外部市场需求低迷、人民币汇率、成本上涨等问题困扰下,“我们很难期盼今年这个行业的春天。”这是山东兰骏集团有限公司的一高管的话语。
生死时刻
2012年3月7日,周村盛铭纺织院内,总经理周新一脸凝重。
一旁的办公桌上,放着贸易部去上海参加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华交会”)的成果,“没有一个订单,连名片也是个位数。”周告诉本报。
上述结果显然让带队的总经理助理失落而难堪,“去年人少,今年基本就没人……”
作为年内首个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华交会5日在上海落下帷幕。华交会以展销纺织类等轻工商品为主,一直以来都是这个行业出口的“风向标”。“但从现在的结果看,开局砸了。”这是周新的论断。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