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经济运行分析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4日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良好成绩,工业总产值与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产业转移成效明显、拉动内需取得一定成效,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顺利衔接,并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十二五”开局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尽管面对原料价格波动、人工成本攀升、用电价格上调、人民币加速升值,国际竞争激烈化的复杂环境,但企业积极调整结构,通过产业升级,产品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了行业竞争力。

棉纺织行业的成绩及问题

(一)“十二五”开局良好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在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与“十一五”的顺利衔接,并实现了良好的开局。

1、工业总产值及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7万亿元,同比增长30%;劳动生产率(按工业总产值计算)61万元/人。

尽管在下半年面临产销不畅的严峻形势,但企业积极进行自身调整,适应市场变化,加强内部管理,通过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或维持企业效益。

2、产业转移成效明显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东、中、西部地区实际完成投资额分别为960亿元、580亿元和13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9%、56%和53%;占全国棉纺织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的比重分别为49%、42%和9%,其中东部占比较上一年减少5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分别增加4和1个百分点。

3、拉动内需取得一定成效

在国际需求乏力的情况下,外贸型企业转战内销市场,“扩内需”效果进一步显现。2011年棉纺织行业内销产值1.3万亿元,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92.9%,较上一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部分内销型企业从长远战略上立足于国内市场,利用销售渠道的优势逐步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

(二)多重困难较突出

1、原料价格波动

原料价格波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2011年1~8月棉花原料价格大幅波动,无论是棉纺织企业的生产销售,还是下游企业的订单,都因此变得谨慎,原本有的需求不能及时转化为订单,订单呈现小批量,交期紧的特点,尤其是订单价格贴近成本线,大幅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直至收储政策出台后原料价格才有所趋稳,但价格非市场供需所调节的格局使得生产企业仍难摆脱困境。

2、国际市场竞争加剧

2011年我国棉制纺织品出口遇阻,虽然金额保持增长,但绝大部分原因是价格高增长的拉动,出口数量负增长的现象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其原因包括国际需求不振、国际政局欠稳、人民币升值速度较快幅度较大、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屡现、国际竞争加剧。面对多方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形势面临严峻考验,摆脱此困境需要积极开发新兴市场,根本上改变过于依赖传统市场的格局。

3、资金压力大

2011年我国棉纺织行业资产负债率55.4%,较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与2010年基本持平。为有效治理通胀,2011年内我国央行共出台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3次加息的调控政策,对原本因产销不畅而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形成了极大的资金压力,其中不乏一些中小企业资金链出现断裂,不得不停产或倒闭。此外,纺织企业贷款难的现象继续延续,仍未有所改善。

4、用工成本增加明显,企业招工压力增大

2011年棉纺织行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其中人工成本延续上年走势,各种福利待遇都在不断提高,但“招工难”问题同时存在。纺织行业的工作环境和轮班制不受80后和90后的青睐,技术工人的缺少造成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用工成本和招工压力成为棉纺织行业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突破的瓶颈。

纱布产量增速低于上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3988户规模以上纺纱企业累计纱产量2894万吨,同比增长12.43%,较上年增速下滑了1.3个百分点;3627户规模以上织造企业累计完成布产量620亿米,同比增长11.61%,较上年增速下滑了7.8个百分点。

从绝对数量上看,纱、布产量从3月起均呈稳中有升的走势;全年纱产量高出上年,布产量低于上年,由于本年起规模以上企业的划分标准调整,由原来的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上调为2000万元以上,说明纺纱企业的集中度要高于织造企业。

从同比增速上看,纱产量逐月累计同比增速在5月份达到全年最低值后稳中有升,布产量逐月累计同比增速呈现前高后低态势。

四季度以来,纱产量增速小幅上扬,布产量稳中有降;全年布产量增速不及纱产量,进一步显示出下游市场需求的疲软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原料及纱布市场价格大幅波动

(一)国内外棉花市场

阶段一:延续上年年末上涨势头

2011年伊始,国内棉价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上涨势头,328级价格于3月8日达到近年来最高值31241元/吨,国内外棉价处于倒挂格局。此阶段纺织行业尽管不像2010年年末产销两旺,但需求订单尚可,仍属产销顺畅。

阶段二:出现松动后迅速下跌

3月8日以后,棉价开始掉头向下,经历两波下跌行情,至8月底期间,国际需求大幅减弱,纺织下游需求和购棉热情出现减缓。

阶段三:企稳回升围绕收储价持稳

8月初,国家公布临时收储政策起到托市作用。国际棉价一路下滑,中心深度下移,结束国内外棉价倒挂的格局,且差价逐渐加大。

郑州棉花期货方面,近交割月结算价格与国内现货总体比较贴近,自2月下旬整体重心下移,国庆节后逐步高于现货价格。

自2011年3月以来,国际棉花市场看空气氛浓厚,原因多方面,包括全球棉花产量增加,消费减小,全球经济不断出现负面消息,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等等。

(二)化纤短纤发挥一定替代作用

总体看,粘胶短纤跟随棉花价格波动而变化,国庆节后棉价维稳,粘胶短纤再次出现下跌行情,二者之间差价逐步扩大至年底约4000元/吨。涤纶短纤价格变化幅度相对较小,价格变动区间在10000~15000元/吨之间。

(三)国内纱线价格呈下跌态势,纺纱企业利润受挤压

3月份开始纱线价格跟随着棉花价格下跌,跟跌较为迅速,尤其是9月收储启动后,棉花价格相对稳定,纱线价格仍持续下跌,导致纺纱企业在原料成本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从329级棉花到厂价格与32支纯棉普梳纱线和40支纯棉精梳纱线的价差来看,前者相对波动稍小,后者减小趋势明显。截至12月底,价差最小时分别只有6260和11150元/吨,其中包括人工、能源、经营等成本,企业利润几乎所剩无几,纺织企业特别是生产纯棉大路品种的纺纱企业在以往国际竞争中的绝对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

四季度以来,国内外纱线价差持续加大,印度、巴基斯坦纱线价格甚至已经低于我国国内329级棉花价格;单从价格因素上看,我国中低档常规产品纱线在国际竞争中不再具有价格优势。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67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