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创造“酷”劲十足的产品,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心
“每周都会有两三次逛街,都会买上一两件衣服。”哈尔滨的岳女士说,大部分工资都用在了买衣服上。
“每年换季时,听到哪家商场有新品上市,我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有时想购买的衣服没有现货,宁可等上一两天。”她说。
“我属于冲动购物型,会不定期,不定量购买。”同为1985年出生的方蔚比较青睐ONLY、艾格,遇到喜爱的衣服也许会一下子花上千元。
对产品“情感满足”的重视,在他们眼里已胜过产品的“功能价值”。“‘爽’最重要。”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林姿含说。其实已有调查表明,虽然“自己确实需要的产品”占了首位(21.5%),但“喜欢的”却以19.5%的比率紧随其后。80后只要“我喜欢”,其他无关紧要。
“我们上一代人,质量保证是最重要的,但对于80后来说,可能品牌文化或它所代表的品位,以及潮流会更重要。”李晖说。“80后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产品外观对他们刺激强于内容刺激。”有专家认为,80后正引领中国进入“感性消费时代”。由此,企业首先要在产品款式设计上下功夫。
“现在2000元左右婚纱比较热销,尽管这个价位质量一般,但因款式多样成为80后选择的热点。”广州芝柏婚纱市场策划部人员周全斌说,甚至有人选择黑色等婚纱,观念前卫而新潮。
然而他们是最张扬个性的一代。作为中国第一批“独生子”,造就了独立意识。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地球村进程洗礼后,他们欣赏创新、尝试创新、享受创新。“酷”、“炫”是他们的网络语言。
只有创造“酷”劲十足的产品,才能赢得他们的心。根据零点公司调查显示,80后对品牌极为挑剔,品牌不仅要质量上乘,还需要有个性,并且包含时尚和流行的元素。
王磊在上海中山公园商圈开设了一家90后服饰店——“草莓店”,所有衣服都采用粉嫩色系,有卡通系列、达人系列等多种款式,这些都迎合了90后情感购买需要。
其实,“个性潮牌”于近年纷纷涌现。
“所谓潮牌,就是低调的奢华,小资小众的品位。”P+百货的老板兼买手Royce说:“许多消费者每次去买千篇一律的奢侈品牌,买回一堆容易和别人撞衫的衣服,渐渐兴致就不高了。”
而这些潮牌,店面数量不多,体量也不大,使得这些潮牌给人以小众化的印象,这恰恰符合90后追求个性化着装的要求。
其实,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逛小店,诸多年轻设计师成为小店主人,在自己的天地里做着同龄人喜欢的东西。
杭州大厦华浙、坤和店引入了潮牌,有些价格不低于奢侈品,一件大衣在一万元左右。即便如此,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
“过去做服装,现在做时装。”JIM’S品牌设计总监惠文龙说:“不转变这个观念,企业将无法适应未来的市场。”
安尼沃克推出“MOLINA”、“ENALENA”等品牌,产品线涵盖了男女白领正装时尚系列、男女年轻休闲系列、男女运动休闲系列,适合于“慢活族”、“蜗蜗族”、“NONO族”。
波司登新推女装BOSIDENG?RICCI,主要消费人群为25-40岁,具有成熟审美理念的都市中高层知性女性。
而物以稀为贵,限量制造疯狂。
比如,耐克推出Pigeon Dunks,使得数十位争抢的耐克迷在销售店发生冲突,直到警察赶到才解决了问题。
而耐克公司专门设计一种电脑游戏,让参与者在游戏中与球王乔丹一起打篮球。在“劲舞团”游戏中,玩家们则可以用美特斯邦威提供的虚拟服装随意装扮自己。随着3D电影大热,Armani Exchange 3D广告附带在了期刊杂志等媒体,还会附带赠送3D眼镜。
而LANVIN for H&M上市前,《Vogue》日本版主编安娜·戴洛·罗素 (Anna Dello Russo) 专门写了篇博客。在中国,H&M选择在Facebook上公布了一则名为“2010合作设计师”的视频,视频刻意隐藏人脸,声音也被扭曲得无法辨别。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