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的苏北老乡爷俩个为着打工的事闹得不可开交,跑来找我评理。儿子23岁,技校毕业来南京不到2年,在某企干电焊工,月薪3000多元,社保全办,他却不满意,执意要“跳槽”,把老爸气的要死要活。他的父亲在南京打工已近20年,月薪只要1300多元。父亲说的很动情:“一个月3000多元工资还不满意,人心不足蛇吞象哇,比我俩月拿的还多,现在大学生的工资也不到2000元,这小东西是想当省长哪!”儿子的话也不无道理:“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除了抱焊枪,就是吃饭、睡觉,我就是一个整整的机器人,没有生气没有人情没有欢乐,莫说一月给3000元,就给5000元也没啥恋头。”很显然,“新生代农民工”与“原生代农民工”,是两股道上跑车,无法同日而语。老辈的农民工大多一门心思,打工赚钱养活糊口,但得有所剩余,就拼死拼活在所不辞,甚好“打发”。而他们的儿孙辈则大不一样,不仅薪酬待遇希望值高,而且“非物质关怀”要求强烈,甚难“伺候”。
长江后浪赶前浪,时代总要不停进步,人的生活追求肯定一代更比一代高。新生代农民工,不可能也不应该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心安理得”地白天啃凉馒头,夜里蹲墙根,挣几个小钱就心满意足。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查调研报告指出:“后80”农民工普遍的基本需求是提高薪资水平、参加专业技能培训、赢得社会更多的尊重;他们渴望自立、追求自主,希望生活得体面而有尊严,无须看他人的脸色行事;希望独立而不依赖家庭;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并把家安在城里。当他们的这些希望无法得到满足或与反差甚大时,他们便采取“流浪式”打工。该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后80”农民工的工作年限低于3年,有1至3次以上“跳槽”经历者高达73.9%。中国《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外出农民工1.5亿多人。其中“后80”群体大约占60%,总数约1亿,而且呈扩大趋势。(3月27日《人民日报》11版)以此推算,全国1亿“后80”农民工中,有7390万人更换过工作单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