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周会长,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这次大会安排我发言,题目是宏观调控政策与中国棉业可持续发展。这个题目我觉得有点大,所以我今天想讲的题目叫做——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我讲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由棉价暴涨暴跌说起。棉花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国内的棉价大波动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2003年度,当时的棉价最高涨到18000多,后来跌到不到12000,最近一次是2010年,棉价最高涨到31000多,期货上涨到37000多,去年跌到不到19000块钱,棉价每一次暴涨暴跌这种大波动,最后受伤的是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纺织用棉企业等实体经济,有的甚至关门倒闭。对种植棉花的农民来讲,心理上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棉价暴涨以后农民植棉积极性和期望值上去了,来年面积增加了,产量也上去了,但是棉花价格又跌下来了,带来的后果是增产不增收。每一次大的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都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包括2010年棉花价格上涨,这种消化可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为那一次的暴涨来买单,这些教训非常深刻。
第二、临时收储政策的出台和效果。保持棉花价格的相对稳定,是维护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这也是整个业界的共识,国家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上也在不断的探索,努力想做到这一点。1999年国家放开棉花购销价格,经过几年的实践,国务院于2003年决定组建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通过储备的吞吐调节抑制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稳定生产,保障供应。储备棉的实践证明通过蓄水池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市场因市场供求价格波动带来的周期性问题,2008年之前,我们储备调控主要是新疆,那时因为新疆会出现一些卖棉难,国家一出手收购二三十万吨就解决问题了。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过去那种调控经验也不断地被颠覆,尤其是2008年,当时棉价下跌的时候,有关部门商量说收多少可以解决问题?当时说最多收购一百万吨,因为那一年金融危机非常严重,结果那一年收储272万吨。即使如此,当时的棉价也没有大幅度的回升,是一个非常缓慢的回升,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市场放大的影响非常厉害,2008年我们收储272万吨,总体上对于稳定当时棉花价格,保护棉农利益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又将这部分资源投放市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需求大幅增长带来的矛盾。但是,这种因阶段性供大与求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是事后调节的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需求周期上的矛盾。为了克服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的生产大上大下的矛盾,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收储调控的运行机制,使一种预防性措施达到稳定市场预期的目标。所以经国务院批准,从2011年起,完善收储调控,把国家在棉花主产区临时收储皮棉的措施常态化,建立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制定棉花主产区皮棉临时收储价格,并在棉花播种前公布。新棉上市后价格低于国家制定的临时收储价时由中储棉公司敞开收储,这种安排主要考虑在棉花播种前公布收储价格,可以使棉农、用棉企业事先做好各自的生产计划,目前棉花流通领域已经是竞争性市场结构,通过收储保证皮棉价格稳定,同时建立皮棉收储价格与籽棉收储价格挂钩的机制,有利于稳定籽棉价格,保护棉农利益,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临时收储政策去年9月8日开始启动到今年3月31日结束,累计收储棉花312.5万吨,新疆棉111.7万吨,由于有这些措施,在前期国际棉价大幅波动情况下,确保了国内棉花市场的运行基本平稳,避免了棉价大起大落情况的出现。去年底以来国内市场棉价基本稳定在19300到19600之间,籽棉收购秩序也比较好,三级籽棉收购价基本稳定在4到4.2元之间。
客观评价2011年度以来实施的临时收储政策,用两句话概括,保持了国内棉价的基本稳定,给生产经营企业创造了可预期的市场,保护了棉农利益,有效防止今年棉花生产大面积滑坡。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任何一个政策并非是十全十美,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本来就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一个两难的选择,从稳定中国棉花生产的角度看,我们收储价格应该再高一点,但是从维护纺织出口竞争力角度来看又不能太高,这是我想讲的第二方面内容。
第三、市场走势和棉花政策的取向。现在来看,如果国际经济形势今明两年没有大的好转,全球不出现极端天气情况下,全球棉花产需依然是产大于需,内外棉价差比较大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期,对这个问题究竟怎么看?
首先,国际棉价尤其是最近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在全球棉花增产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放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