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又到运动品牌的销售旺季,各大品牌开始了新一轮的促销大战,但其手法却还有新意,价格战依然一马当先。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从国际一线品牌到本土四线品牌,无一不在大肆打折,明折之外还有赠品等暗折,这成为本土品牌溢价的一个软肋,部分产品甚至与批发价无异,品牌商和销售商都无利可图。
价格大战
在泉州市区的几大商场和步行街专卖店,随处可见红红火火的促销广告,打出的折扣,让人颇为心动。记者对比之后发现,相比国际品牌,本土品牌在明折之外的赠品等暗折,更具有吸引力,但也成为销售人员的一块心头病。
5月12日下午,在市区一家大型商场的耐克门店,销售人员相当忙碌,但是让他们很头疼的是来咨询的人偏多,“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了促销活动,想先过来试穿一下”,现场购买的欲望并不强。尽管专卖店已经打出了6~7折的优惠,但相比网上促销的4折甚至更低,价格完全没有竞争力,“最开心的就是店里没有那个款式,客人过来的时候,又看上店里的哪一双,试穿之后直接买了。”一个年轻的女店员看着一对刚离开的情侣,一脸惆怅。
耐克、阿迪达斯的新品折扣,从去年夏天开始就不断出现新品6折的猛招,倍感压力的本土品牌只好在单品提价的同时,又降低折扣以吸引消费者。在本土一家知名运动品牌店,打出了全场2~6折的震撼价,当季新品的折扣较高,但也要维持在5折上下;非主打款式或稍微过时的产品,集中在3折上下。“就算是这样,客人还是喊贵!”店长非常无奈地告诉记者,其实打折之后也就比耐克、阿迪达斯便宜不超过两百块钱,但总价也都不超过五百元,有这个购买力的人大多不会选本土品牌,“一百多块钱的,最好卖。”
看不见的折扣,则暗藏在赠品里面。“当客人已经试穿了,询价之后又犹豫不决的时候,赠品就要派上用场了。”上述店长也很无奈,以一双鞋子500元的吊牌价为例,在打了5折之后就剩下250元,往往要送鞋垫、袜子、配饰等才能成交,赠品的吊牌价也都将近百元;如果赠品送多了,还会影响到考评,而店长的支配权是很小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