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棉花专区 >正文

中国棉花将主要立足国内生产

来源:中国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9日

在今年5月17日举办的2012中国棉业发展高峰论坛上,长期负责研究制定棉花宏观调控政策的国家发改委经济贸易司张显斌处长,就中国棉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发表了个人意见。

他说,未来棉花政策的取向将坚持三条原则:第一,中国棉花必须主要立足国内生产,进口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第二,保持棉花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环境;第三,中国的纺织出口要继续走提高附加值的路子。他认为,应该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棉价暴涨暴跌
  负面影响需长时间消化

张显斌在他的发言中首先回顾了棉价的暴涨暴跌。棉花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国内的棉价出现过两次大的波动,第一次是2003年度,当时的棉价最高涨到18000多元/吨,后来跌至不到12000元/吨;第二次是2010年,棉价最高涨到31000多元/吨,期货上涨到37000多元/吨,去年跌至不到19000元/吨。棉价每一次的大幅波动,最后受伤的是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纺织用棉企业等实体经济,有的甚至关门倒闭。对种植棉花的农民来讲,心理上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棉价暴涨以后农民植棉积极性和期望值上去了,来年面积增加,产量也上去了,但是棉花价格又跌下来,带来的后果是增产不增收。每一次大的波动产生的负面影响都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包括2010年棉花价格上涨,这种消化延续到今天我们还在为上次的暴涨买单。这些教训非常深刻。

临时收储
  是一个两难选择

“保持棉花价格的相对稳定,是维护我国棉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也是整个业界的共识,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也在不断探索,努力想做到这一点。”张显斌说。

1999年国家放开棉花购销价格,经过几年的实践,国务院于2003年决定组建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通过储备的吞吐调节抑制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稳定生产,保障供应。储备棉的实践证明通过蓄水池作用,可以有效缓解市场因供求价格波动带来的周期性问题。2008年之前,国家储备调控主要在新疆,那时因为新疆出现了卖棉难的情况,国家出手收购二三十万吨就解决问题了。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过去那种调控经验也不断地被颠覆,尤其是2008年,当时棉价下跌的时候,有关部门曾商量收多少可以解决问题?有人说最多收购100万吨,结果那一年收储了272万吨。即使如此,当时的棉价也没有大幅度回升,而是非常缓慢地回升,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市场的影响相当严重。2008年国家收储272万吨,总体上对于稳定当时棉花价格,保护棉农利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9年又将这部分资源投放市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需求大幅增长带来的矛盾。但是,这种因阶段性供大与求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是事后调节的办法,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需求周期上的矛盾。

为了克服价格大起大落带来生产大上大下的矛盾,必须要进一步完善收储调控的运行机制,使一种预防性措施达到稳定市场预期的目标。所以经国务院批准,从2011年起,完善收储调控,把国家在棉花主产区临时收储皮棉的措施常态化,建立棉花临时收储制度,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制定棉花主产区皮棉临时收储价格,并在棉花播种前公布。新棉上市后价格低于国家制定的临时收储价时,由中储棉公司敞开收储,这种安排主要考虑在棉花播种前公布收储价格,可以使棉农、用棉企业事先做好各自的生产计划。目前棉花流通领域已经是竞争性市场结构,通过收储保证皮棉价格稳定,同时建立皮棉收储价格与籽棉收储价格挂钩的机制,有利于稳定籽棉价格,保护棉农利益,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89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棉花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