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第6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如期在深圳举行,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2000余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汇集于此,各展法宝。
参展企业包括跨国三巨头“GPS”(G即GE医疗,P即Philips飞利浦医疗,S即Siemens西门子(微博)医疗)以及国内知名企业深圳迈瑞、锐珂医疗、京精医疗等。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无论“洋”“土”,都打起了“基层牌”。
“我们希望用3~5年时间,在中国市场把GE医疗现有业务的中高端和基层8∶2的比例调整至5∶5。”GE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兼CEO段小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表示,随着国家医改政策导向的变化,GE医疗决定从城市包围农村,抢夺基层医疗市场。此前,基层医疗市场是国产品牌的天下。
基层产品成新宠
你见过iPad版超声仪吗?
在琳琅满目的产品展览中,便携式平板彩色超声仪Venue 40获得了最多好评,它的亮点在于人性化的便携设计——原本重达上百公斤的庞大躯体被一次性浓缩,变身为一个类似iPad的显示屏和一套充电及检测设备。
“我们在超声影像方面一直有业界领先的专利优势,但走进基层医疗市场还需要高性价比,即高性能、低价格、便携带。”GE医疗大中华区X光机产品总经理易仲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Venue 40符合放射科所有临床要求,从胸片、急救、创伤到腹部检测实现全覆盖。”他希望,基层医护人员能轻松携带Venue 40到偏远的病患家中诊疗,解燃眉之急。
此外,GE医疗还推出了专为县级医院量身定做的Brivo CT、星光系列X光机、超声C系列产品和监护仪等。“我们使用全中文简便操作程序,并且更注重实用性和耐用性。”易仲伟说。
在产品后方还有GE医疗推出的“异空间辅助维修工程师”——通过网络和视频支持平台帮助基层医院的维修更快速、简便,并通过IT试点项目提供卫生信息解决方案。
“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专业技术、设备和人员的不足是限制医疗服务的重大阻碍,通过IT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助力基层医院硬件升级和结构调整,提升诊断水平。”GE医疗集团全球技术研发中国总经理戴鹰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推出整套解决方案是GE医疗的优势所在。
“洋品牌”争着“本土化”
科技部发布的《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拉动新增医疗器械产值2000亿元,形成8~10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大型医疗器械产业集团,有效满足基层医疗和常规诊疗需求。”这意味着,基层医疗市场蛋糕巨大。
早在2010年,GE医疗就启用了“本土挂帅”策略,原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马思礼(Marcelo Mosci)调任美洲区,中国人段小缨掌印大中华区。GE医疗集团全球总裁兼CEO约翰·迪宁曾公开表示,“GE医疗在中国的团队中,96%都是中国本地的员工,这是我们的重要优势。”
段小缨的表现显然没有让人失望,接受媒体采访时,对中国的医改政策,她几乎可以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解读起未来发展趋势,她成竹在胸:“2009年起,新医改逐步推进的目标就是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衡。”
从2011年起,GE医疗推出了“春风计划”,力图用三年覆盖全国7000余家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和5万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们通过产品、渠道、服务和生产四管齐下,希望打开基层医疗市场新局面。”段小缨说。
德国巨头西门子医疗也加入了“本土化”行列。近年来,西门子医疗在中国建立了16个研发中心,65个地区办事处,并将在中国研发和生产的CT设备的70%销往其他国家,中国已俨然成为西门子医疗最重要的产业基地。
飞利浦医疗、柯惠医疗等跨国巨头都纷纷将研发和生产环节向中国转移,并悄然布局基层医疗市场,试图通过“本土化”战略抢夺新兴宝地。
“最初的基层医疗领域是由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垄断的,而如今,一直将重心放在城市医疗的国际巨头‘GPS’也渐渐加入分食县域医疗市场的队伍之中。他们的搅局,必将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华润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经理王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指出。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