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奥运营销 毒药?解药?

来源:中国纺织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8日

短短3天的端午假期,让体育用品门店导购卢滔忙得喘不过气,久违的忙碌,让他累并快乐着。

今年是奥运年,4年前北京奥运期间销售业绩的直线上扬,让卢滔至今记忆犹新,今年高库存的压力一直困扰着他们,他们寄望伦敦奥运能冲冲量,然而销售一直不温不火,直到端午节才有所爆发。为此,他抱怨自己店里奥运推广的广告来得太迟了些。但卢滔不断地安慰自己和同事:“奥运会半个月的比赛,每天生意都会和端午一样好。”

随着奥运临近,各大体育用品品牌相继开打奥运营销大战,高库存压力、渠道拓展受阻之时,押宝奥运营销是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但昂贵的奥运营销是否能够提升卢滔们的业绩,奥运营销究竟是福是祸?本期财侦局,带您侦破迷局。

1 现象

筹备3年运动品牌开打奥运营销战

在距奥运开幕还有2个多月时,安踏便抢先公布启动了奥运营销战略,将与中国奥委会设立的“中国之家”合作。李宁也推出“1992年李宁奥运领奖鞋”复刻产品,及系列文化T恤。匹克、乔丹的奥运营销广告也相继推出。

实际上各大品牌争夺伦敦奥运资源的战役需要追溯到3年前。北京奥运结束,安踏便通过近一年的谈判,成为中国奥委会最高级别的“战略合作伙伴”。随后,李宁也将体操、跳水、射击、乒乓球、羽毛球等5个中国梦之队赞助权收入囊中,为其提供参赛时的运动装备。

同为晋江兄弟的匹克、乔丹等企业眼光更为独特。匹克成功与伊拉克、新西兰、阿尔及利亚等7家奥委会签约,乔丹赞助了蒙古和土库曼斯坦国家奥委会,鸿星尔克也与伊朗奥委会达成协议。伦敦奥运上,中国体育运动品牌的标志将无处不在。

2 探因

高存货危机袭来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多少有些孤注一掷的奥运营销,实际是无奈之举。每年30%至50%高增长的黄金十年已经成过去,高存货危机成为每一家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公司必须仔细考虑的问题。

在港上市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李宁存货金额为11.3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06亿元同比上升40.57%;而同期李宁的净利润仅为3.86亿元,同比大跌65.2%。匹克存货金额增加25.67%;中国动向存货金额甚至较上一年增长近六成。安踏、特步同样没能幸免。

低需求和高库存等压力,让体育用品企业陷入进退维谷的艰难局面,“去存化”已经迫在眉睫。“奥运创造出的眼球效应,能够在短期内刺激销量攀升。”华创证券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唐爽爽表示,奥运会仍然是国内关注度最高的体育赛事,奥运战略将是大多数企业今年最关键的工作。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6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