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和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分别在河南、新疆召开了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会,就纺织产业转移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会后,各地方积极行动,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国家对产业转移工作的部署,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天,我们在重庆召开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交流会,主题是总结前一阶段纺织产业转移的工作,落实好《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任务,促进纺织产业转移在新形势下科学有序推进。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高度评价近年来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以来,一直都将推动纺织工业健康发展作为我部的一项重点工作。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之际,国务院出台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确定的8项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强产业转移工作。2010年《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意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各省市、各部门、行业协会和广大企业认真学习落实,积极探索创新,主动开拓工作,纺织产业转移全面推进,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促进了全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推进产业转移的氛围已经形成
在各级政府和行业组织的积极宣传推动下,在广大纺织企业的积极参与下,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形成了各方联合推动纺织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一是政府出台政策,加强宏观指导。中西部各地相继出台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江苏、广东等东部省市也持续开展了南北联动、腾笼换鸟等省内转移、共同发展行动。湖南、江西、河南、新疆等省区级政府专门就加快纺织结构调整和产业承接出台了指导意见,并配套了相应支持政策。如新疆自治区和新疆兵团针对纺织项目投资,除在土地、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外,还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对技术改造给予支持,对出疆棉纱根据不同品种增加了运输补贴。中西部不少地区创新工作机制,成立了省级政府牵头的工作机构,加强产业转移的协调推动,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服务。各地区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如湖北襄阳市针对重点产业,建立了一个产业、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系列支撑载体的“六个一”产业发展推进机制。
二是协会大力推动,加强服务引导。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在产业转移工作中,积极协助政府、服务行业,在规划咨询、项目对接、园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纺织工业联合会还专门成立了纺织产业转移办公室,将推进产业有序转移作为联合会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是企业争相参与,加强优势再造。广大纺织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一些骨干企业和重点园区主动在中西部地区进行布局,整合纺织资源,为应对危机和市场变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成效已经显现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产业转移综合发挥了东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促进了纺织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提高企业和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1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万亿元,比2009年增长一倍以上,产值规模占全国的比重由2009年的15.5%上升至2011年的19.7%,2011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数同比增长了16.7%,明显高于东部地区2.8%的水平。中西部地区纺织行业运行质量有所改善。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作为主要承接行业的棉纺织、服装比较效益突出,西部地区纺织业和服装业成本利润率2011年比2009年增长了1.3倍。纺织园区发展初具规模。目前中西部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产业园区或集聚区有近百个,2011年产值超过3000亿元,占到中西部地区纺织产值的30%以上,园区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基地。以资源转化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加强。中西部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天然纤维资源,为当地发展特色纺织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新疆自治区500万锭棉纺锭中,70%为疆外企业投资,新疆粘胶浆粕产量已占全国总量的35%左右,90%为疆外企业投资建设。广西持续推进东桑西移、东绸西移工程,目前桑蚕茧和厂丝产量分别占到全国的35%和20%,丝绸企业中70%是省外投资或与省外企业合作,2011年广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收入增长60%,销售利润率达6.3%,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推进产业转移特色已经初具
各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立足本地实际,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承接模式,值得我们关注和总结。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移过程中,龙头企业作用显著。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大,建设起点较高,对配套企业具有较强吸引力。如江西奉新产业园依托江西金源纺织、横昌纺织等企业投资,五年内棉纺能力由不足20万锭发展到185万锭,占到江西棉纺产能的40%,园区配套的奉新印染集控区基础建设已经完成,为延伸产业链条,打破江西印染瓶颈奠定了基础。推进产业链异地再造。东部地区的部分优势产业集群,因受资源、土地、市场等多方面影响,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越来越小。为实现持久发展,东部地区部分集群成产业链的转移至中西部地区。如南通纺织城依托河南太康的棉花和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多年来与太康建立的棉纺贸易关系,组织纺织城内的企业集体投资太康,并最终达成了通泰纺织、鸿图纺织等9个大项目落地。依托专业市场带动。近年来,部分具有地理、商贸、物流优势的中西部地区通过大力推动纺织品专业市场建设,一方面搞活了市场、聚集了人气,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兴业。例如依托郑州银基商贸城、锦荣服装城等大型服装服饰批发市场,以西裤为代表的河南服装服饰快速发展,郑州中原服装产业园以及淇县新纯服装产业园均已建成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服装生产加工园区。
(四)推进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纺织产业转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发展定位不明确,产业趋同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各地对产业布局、发展重点进行了规划,但园区布点太多,对当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市场潜力等因素统筹不足,园区主导产业不够突出,甚至为了争夺项目资源,降低承接门槛或根本就没有门槛,项目关联度低,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聚。二是承诺政策难落实,转移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各地政府非常重视招商引资,在土地、财税等方面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甚至部分地区承诺的政策优惠超出国家规定范围。企业过来投资以后,政策往往难以兑现,特别是土地指标、用工保障等难以落实。大部分地区对企业转移后的发展考虑不多,企业需要的科技支持、人才支撑、融资便利、公共服务等政策体系明显不足,转移企业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三是产业链不完整,市场配套水平较低。目前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不完整,转移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配套企业。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纺织产品专业市场发展水平较低,直接制约了企业的中间产品获取、品牌推广和产品销售,物流成本也高,使得中西部地区成本比较优势减弱。
二、全面把握当前纺织产业转移工作面临的形势
去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发展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和物价上行的双重压力。在金融危机压力下,发达国家开始了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依托劳动力、贸易等优势加快发展纺织工业,我国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形势紧迫。推进产业转移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纺织竞争新优势,加快转型升级的主要举措。
(一)当前工业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去年以来受欧债危机、北非动荡等影响,外需市场低迷,经济运行面临严峻复杂形势。一是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对外贸易增速明显放缓,工业品出厂价格普遍下降,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下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运行总体面临较大压力。其中纺织工业在今年一季度较为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发展,为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刚性上涨,企业融资问题突出,效益下滑。一季度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3%,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76.3%。其中广大中小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三是转型升级任务紧迫。工业总体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开始凸显。
纺织行业对外依存度较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影响较为突出,尤其今年棉花内外差价大,外需市场萎缩,今年一季度纺织行业出口、效益均差于工业平均水平,尤其是棉纺、化纤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亏损企业亏损额成倍增加,企业运行较为困难。
当前纺织行业遇到的问题,是外部因素和行业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说,纺织工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过去延续的增量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自主创新,加强企业管理,由注重产业链完整向价值链跃升转型,创造纺织工业竞争新优势。
(二)进一步提高对纺织产业转移工作的认识
纺织产业转移是一项长期艰巨工作,要使我们的工作始终保持在正确道路上,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对纺织产业转移工作的正确认识。只有认识到位,我们才能在工作中主动、自觉的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纺织产业转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推进纺织工业转移,充分发挥其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的作用,有利于扩大内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产业转移是促进纺织工业提升效益的有效手段。纺织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研发创意产业的集合体,需要较低的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也需要高端科技和时尚设计。推进产业转移,在有效发挥中西部地区低成本优势,提升制造环节竞争力的同时,也使东部地区腾出精力和财力,加快产业提升速度。从近几年的实践也可看出,东中西部协调配合,已实现了共赢,提升了效益。产业转移是构建纺织工业新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要素成本上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纺织工业比较竞争优势有所减弱。因此,纺织工业必须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上取得突破,掌握价值链高端,取得新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争夺价值链高端的控制权中,龙头企业发挥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产业转移,为龙头企业整合全国优势资源、实现高效配给提供了可能。现在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开始在全国布局,通过整合各地资源,实现了从生产到研发、从贴牌到品牌的转型。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