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王天凯:我国已形成多层次推动纺织产业转移有序发展的政策和支持环境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2日

自2009年由工信部和纺织工业协会在江西奉新县召开第一次全国纺织产业转移工作交流会以来,全国纺织产业转移持续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为了准备这次在重庆的交流会,从去年下半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产业转移工作办公室和赛迪研究院工业化中心消费品研究所,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15个中西部省市自治区,93个纺织园区,开展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情况专题调查研究,得到了各地工业管理部门和纺织园区积极配合,调研成果也将在这次交流会上发布。下面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谈几点意见。
  一、纺织产业转移持续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1、形成了多层次推动纺织产业转移有序发展的政策和支持环境
  优化纺织工业区域布局、促进产业转移是纺织工业“十二五”和2020年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产业调整升级全局的战略性任务。2009年《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把促进纺织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作为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之后,国务院和工信部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对指导全国产业转移和升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将促进产业转移,优化区域布局列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这一系列规划和指导意见,体现了国家对纺织产业转移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推进产业转移“顶层设计、长期谋划、系统推进”的制度体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把促进纺织产业转移作为联合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专门成立了产业转移办公室,贯彻落实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通过举办对接活动、加强信息和技术服务,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之间的衔接与协调发展。
  各地政府、行业协会把产业转移与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相结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工业的过程中,普遍重视产业发展研究,做好事前规划,注重发挥特色和区域市场优势以及地区之间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等。中西部地区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为承接产业转移营造政策环境。建立专门机构,加强产业转移组织协调。重视园区建设,为承接产业转移夯实载体。创新机制、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为承接产业提供配套。发挥职能部门和中介组织作用,加强产业对接等。多层次的政策支持环境,促进了纺织产业转移的有序发展。
  2、促进了纺织区域结构持续调整和协调发展
  纺织产业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同时,中西部地区纺织行业的比重得到快速提升。2011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纺织工业产值比重达到19.7%,比2009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其中中部五省占到13.9%,比2009年提高3.4个百分点。为应对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和纺织资源紧缺的矛盾,棉纺织和服装成为优先和重点转移的行业,转移项目的比重达到70%以上。2011年,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服装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5%,比2009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2009-2011年,服装制造业产值增长超过一倍的有8个地区,分别是江西、湖北、河南、辽宁、安徽、湖南、四川和河北。近几年,向中西部转移棉纺织规模超过600万锭,2011年,中西部地区纱、布产量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39%和24.2%,比2009年提高5.3和3.5个百分点。产业转移促进了东、中、西部区域持续调整和协调发展。
  3、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
  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调查资料显示,2011年所调查的中西部93个园区完成纺织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占调查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的26%。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从业人员数量1026.4万人,比2005年净增加31.6万人。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39.3万人,东部地区减少7.7万人。仅2011年一年,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纺织转移实现的投产项目创造7万个以上的就业岗位。
  广西近年来不断推进“东桑西移”,丝绸行业中省外到广西各地投资、合作的企业已超过全区丝绸企业的70%。茧丝绸业已成为广西比较优势突出、带动辐射面广、发展势头强劲、市场潜力较大的新兴农工贸产业。
  另外,东部一些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如鲁泰、华孚、雅戈尔、维科等企业在产业转移投资中西部地区的过程中,通过并购整合当地纺织国有企业,依托自身的市场和管理优势,加强对并购企业的技改和整合,促使企业扭亏为盈,发挥了保障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
  4、提升了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水平
  随着纺织产业转移的推进,逐步形成“东部优化发展、中部加快发展、西部特色发展”的格局,纺织产业转移和行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紧密结合,促进了企业跨区域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升和地区之间全方位的合作。
  华孚集团先后与阿克苏地区、五家渠农六师、石河子农八师、奎屯农七师达成共识,在棉花、染色、纺纱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全面合作,重点打造一个高效、节能、高附加值,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新型棉花产业链。实现技术、管理、文化等方面的转移与创新,将东部沿海企业的品牌、资金、市场优势与新疆资源优势有机结合。
  如意集团在重庆投资建设的重庆三峡技术纺织有限公司25万锭紧密纺项目,选用世界一流的先进生产设备,同时配套建立ERP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有效集成,建成了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精品紧密纺生产基地”。
  重庆市金考拉服饰有限公司合川生产基地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强新产品的研发设计,独创搭环针织技术改善织物结构提升产品档次;联合东华大学在木棉纺纱织布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公司还在广州和重庆设立设计师工作室,为市场源源不断的提供新的设计款式。
  根据棉纺织行业协会调研,棉纺企业在在转移中十分重视落后产能的淘汰、技术升级以及产品结构调整,转移的设备以节能、高效、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细纱长车,自动络筒和细络联为主,新疆兵团企业万锭用工从2000年的300人左右下降到目前的90人左右,最低达到50人。
  5、积累了许多纺织产业转移中好的经验和做法
  一是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领纺织产业转移和升级。安徽华茂集团在安庆临港经济开发区兴建了安徽华茂国际纺织工业城,将企业高端产能转移至此,一方面形成园区产业链配套的支柱产业,另一方面提升园区建设的品牌效应。从发展思路和产业选择上,园区突出围绕优质产品和优势技术两大纽带,利用华茂的技术、管理、品牌、文化和资金优势,发挥华茂在供应链、产业链上的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吸引国内外上下游及相关企业入驻,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致力于打造纺织高端产业链,形成供应链相关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目前,工业城的首个项目德生纺织印染公司即将建成投产,第二个项目总投资6.2亿元的华茂织染有限公司已正式开工建设,第三个项目年产4500万米的高档纺织面料生产线项目正在洽谈中,即将签订协议。
  在新疆投资的40多家纺织企业中,全国纺织500强企业有30家左右,这些优强企业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及当地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技术力量雄厚,有成熟的产品和稳定的市场,这些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扩展,增强了当地纺织工业的实力,带动了产业快速升级。
  二是区域对接实现共赢发展。海宁经编产业园区是在经编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的位于东部地区的专业性园区,多年来不断坚持创新,为行业发展搭建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是全行业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随着园区企业提升发展的诉求强烈,企业在当地发展面临的土地等要素的约束,园区提出“园内提升、园外拓展”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加快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另一方面,着眼做大做强经编产业,在安徽郎溪县投资建设郎溪(中国)经编产业园,突破了地区界限,鼓励跨区域发展,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51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