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产棉与进口棉的破纪录的价格差,与中小纺织企业的大范围停产、限产,该矛盾正在上演。
5月份以来,价格差几乎以每月1,000元人民币的速度在扩大,算上滑准税后的进口棉价格比类似等级的国内棉低了大约4,500元人民币,而进口棉配额的倒卖价格已经飙升至3,500元/吨。
根据中国棉花协会秘书长高芳的估算,2011棉花年度(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的棉花进口量或达到450万吨,超过2006年度的历史纪录。
与该现状并不匹配的是,终端纺织企业的处境未见好转迹象。该人士称,纱布纱线或服装库存的高企,使得资金紧张的纺织企业不得不选择限产甚至停产。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刚刚发布的纺织工业5月形势月报也显示,纺织行业生产、出口、内销、利润等主要的经济指标增速较上年同期仍在明显下降。
巨额价差的吸引下,大量进口棉开始囤积在中国港口。贸易商们透过支付20%订金的方式将进口棉,腾挪至国内港口的保税仓内,支付小额的仓库保管费用,待订单、配额价格合适时才会付款提货,完成交易。
第一纺织网分析师汪前进表示,一般来说进口棉比国内棉便宜1,000元左右算是常态,2009年金融危机时也曾出现过两者价格的异常倒挂,但4,000至5,000元如此大额的价格差过往就从未出现过。
他认为,导致内外棉破纪录的价格差主要有两个因素:全球棉花增产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以至供需严重失衡,包括棉花在内的大宗商品出现了金融危机之后范围最广、幅度最大的一次下跌,当前美棉价格比2011年同期下跌接近50%;而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中国大陆政府的收储托市,不仅稳定了国内棉价,亦部分稳定了国际棉价。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