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于2012年7月6日-8日在湖北武汉召开。
傅小永:谢谢大家!我们现在开始“中国制造”的真实未来这个分论坛的议程。有两个非常关键的原因:第一是美国政府提出的美国制造业的复苏,这是越南和柬埔寨的新型制造业的兴起,我觉得无论是老牌制造业的复苏还是新型制造业的兴起,都是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和中国人民币的汇率不断地提升,这是中国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所以中国危机的本质实际上是中国制造业的本质,它解决了中国就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请到了制造业一线的大企业家和经济学家,我们分别介绍一下:白领时装有限公司董事长苗鸿冰(微博)先生,宣瑞国中国自动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宣瑞国先生,奥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先生,利丰发展(中国)有限公司董事赵丽娟女士,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詹灵芝女士,武汉当代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艾路明先生,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先生。
每一年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弗福利的上升,我想请艾总先介绍一下,你过去两年和现在平均两年的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福利上升的幅度到底有多大?
宜瑞国:教育行业平均上了接近30%了。但是它有一个整体的标准,比如说国立大学的大学老师有一个标准,这是有可比性的。我们有制造业,比如说像医药,这就是总的来说,因为它本身属于的比较高,在同行业里面是比较高的,所以它的增长没有那么快。另外,比如说还剩下和证券、金融有关的,那个增长比较快。因为你现在招人,特别是研究生学金融的代价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我来说,我不好平均说得太清楚,但是每个行业里面是不一样的。地产业里面搞销售的,搞建筑的增长没有太大的增幅,因为这两年不是地产特别火爆的时候,是比较平稳的。
艾路明:从过去三年德情况来看,人力资本上升的幅度非常大,平均每年在15-20%,因为铁路的影响,现在铁路从业人员的收入没有特别多的提升。但是从软件、硬件大学生,包括我们招的应届大学生每年成本上升得比较快的。
苗鸿冰:因为我们是时尚爷,不是制造业的,不去做太多的制造。对时尚行业来讲,我们更主要的是设计人才和销售人才。他的奖金和他的产品的销售业绩挂钩,它不是固定工资。销售人员是和业绩有关系的,但是这两年来讲,基本成本增长在15-20%之间。但是这个成本的增长不是特别大的压力,因为人力资源的成本不是很大的比重。
詹灵芝:我来自安徽华茂,我们这个企业是纺纱和织布。我们创造了连续38年盈利的神话。我觉得工资应该是这样的,看你这个企业处在你行业的是什么位置。比如我们纺纱织布,我们和电力、银行不好去比。另外我们的企业是全球化竞争,我们这个行业在全球领域里面,工资水平的的比例是什么样的,现在像巴基斯坦、柬埔寨、孟加拉的工资,巴基斯坦的工资不到1000元,孟加拉的工资不到2000块钱。所以只能说我们这样一个行业在国内外的竞争中,我们处于强势和弱势,我们碰到的问题。我们大概的比例是年均15%左右。
傅小永:据您的了解,中国工资未来两年上升的幅度大概是多少?
曹远征:我没有研究,这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要看劳动力的增长,要看平均工资,也包括社保在内的劳动力成本。如果这三者包括在内的话,最低工资上涨,在过去三年之间平均超过15%以上,内陆省份的涨幅比东部还要高,达到30%,在上海、北京、江苏一带是比较低的,在黑龙江、吉林还是比较高的。
另外就是平均工资。过去几年平均工资也有较大幅度增长。过去城镇平均工资上涨13%,经过行业其他的收入来源,比如说中国总体的收入工薪阶层的收入。
最后就是中国的社保。大家知道,在工作期间,个人要付70-80%,再加上医疗、住房等保险,所以说人力成本上升就是在过去几年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成本,这是不争的事实。
赵丽娟:我们利丰不是做制造业的,但是我和制造业是合作伙伴,对我们来讲,我们的伙伴成本高了,但是我们希望专家到我们的客户,我们有很多客户是欧美的,他们又不愿意加价,所以我们中间要做很多不同的协调工作。另外就是影响到,一般就是刚才嘉宾已经提到,他们的嘉奖就等于我们合作伙伴的嘉奖,合作成本增加了以后,第一,本来我们跟演讲的供应商合作,现在逐渐到了二、三线城市里面,这是个好事,但是问题是我们需要加强的成本是流通的成本,货物不是在演讲,从内陆运到沿海是需要成本的,所以需要发展中三角的这个地区的经济,一定要把整个交通建设做好,然后整个成本可以推出去了。第二,引起的现象就是本来是往内地的供应商,另外嘉宾讲的,孟加拉、巴基斯坦、越南这些地方他们的成本相对来讲,比中国低。
傅小永:据您的了解,浙江的产品到这里来要多少?
赵丽娟:因为成本增加了,我们也已经找了工厂,成本增加了13%、20嗯%,甚至30%,往内地找是便宜一点,但是加上运费,所以总的成本不一定便宜。所以现在沿海还是有优势,但是根据“十二五”规划中央要发展,政府要发展物流是很有远见的。因为物流的配合,交通设计的配合,才可能把内地的供应商开拓,使经济更加发达。
傅小永:我们从各位嘉宾的发言里面知道,中国未来两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15-20%,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是另外一个原因是产能过剩。我想问一下张总,纺织业是最有代表性的企业,是否存在过渡投资和产能过剩的原因?
詹灵芝:大家都知道,重要的纺织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曾经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中国的纺织不够,很多人穿的都是一样的衣服。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纺织发展得非常非常快,现在据我们知道纺纱的定制已经超过了一亿万吨,现在装备有了很大的提升,成套的能力有了很大的竞争力。但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第一,中国的棉花,中国的沙地是不够的。大家知道,中国一年700多万吨棉花,但是中国的棉花需求1000多万吨,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失窃。但是总体来看,按照原料的平衡来看,这个产能是远远超过了原料供应的能力。再加上中国政府对棉纺织行业的税收政策导致了它难以到国际市场上去。就是说,产品要按照国际市场的价格去竞争,但是他的税收呢,这里面的税负远远高于国际市场,所以从这两个角度看,我们认为纺纱的能力是过剩的。
傅小永:对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最有代表性的行业是钢铁。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宣总。
宣瑞国:我本身是做石油化工,对钢铁不太了解。总体来讲,钢铁占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常相关的。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对钢的需求,或者不同品质的钢的需求也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毫无疑问就出现了过剩。但是总体来讲,以我这么一个外行人来看,我们中国生铁和粗钢的产量是过剩的,所以导致全世界的船往中国运铁矿石,把中国的钢运到全世界。
我自己服务的这两个行业,石油化工和铁路行业,仍然是反映出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特点。仍然是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最大的特征就是我们有相当的化工基础原材料,包括乙烯、成品油有大量的进口。
也就是说铁路行业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大家非常了解,包括赵女士讲的内地到沿海地方的运输问题,瓶颈就是运输的货运,春节的时候一票难求就是这样的情况。我们高速的发展机关出了一些杂音,但是我觉得总体来讲,发展铁路的信心和决心是应该有的。对不同的行业影响进行甄别来看待。该有国家发展的大综的基础原材料,包括作为国家骨干的交通是应该大力发展的。
傅小永:苗总的服装也有没有产能过剩的问题?
苗鸿冰:因为服装也是市场主导的行业。我觉得是市场淘汰的过程,因为很多人头脑一热就做这个事情那个事情,也不需要很多的投资、很高的们蓝,很多人去做,所以到最后却是自生自灭了。中国的品牌现在太少了,需要更多的有能量的品牌迎接国际市场的竞争。我觉得对这个行业来讲,不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它会自己调解,它完全可以通过市场的调解来解决的问题。
傅小永:我们看到一个数据,是说中国最典型的行业里面,有21个已经有产能过剩的问题。曹总您怎么看待?
曹远征:其实产能过剩是一个虚的概念。如果总需求在下降,相对的就产能过剩。我们就注意到,刚才讨论的钢铁问题,防治问题,在全球化讨论。我有个朋友就说,为什么中国天天说钢铁产能过剩呢?其实我们发现钢铁产业是不足的,对中国来说,既没有原料,也没有技术,但是他根本就产能过剩,所以说产能能不能充分利用是从这来讨论的。现在各种危机市长的问题,所以就觉得产能过剩。核心问题就是刚刚苗总讲的问题,嗯由于中国所有的产业基本上就是劳动力产业,都是劳动力成本高度运作,当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时候,竞争力就要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
所以说成本的上升,中国是低成本的劳动力,和高的资源消耗构成了市场特征。这个特征现在在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落后产能在过剩,这是一定需要技术进步的,一定需要提高的。某则在落后的产能里面肯定是被淘汰的。
傅小永:您在和中国的制造业合作的过程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赵丽娟:我觉得服务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以生产为中心移到以服务为中心的一个过程。因为很多的行业都是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制造、营销等等,有怎样的生命周期、资源整合呢?如果要继续做大的时候,其实有很大的压力。如果这个压力就是讲在本地,在一个小的村子里面做还行,但是随着整个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如果要走出中国、走向过继的时候,整个生命周期全部要照顾,我觉得是对制造业很大的压力。但是在这期间,我们都是讲一个合作的方式,合作的方式就是整个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生命的周期,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势,优势互补,所以就像我们利丰集团和我们的供应商,和不同的上游下游我们的合作伙伴,每个人都有优势的地方。就像今天早上张教授讲的分工,我觉得这个分工就是往下走,以后整个服务业的中心就是在制造业里面有什么是他的优势就其中这个核心竞争力,然后将其他的服务外包。其实就像耐克一样的,它专门做鞋,其他的他就外包。我觉得总的来讲,就是我们慢慢过渡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因为整个经济不一样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商业模式去经营现在、未来的商业社会上面有一些差异,如果差异的话,我们就影响整个核心竞争力,所以往前走,就是整个供应链,每个企业在供应链里面可以发生的走势。
傅小永:您的意思就是制造业要更细化的分工是吧?
赵丽娟:这得看它本身的定位,如果它要做大做强,就可以去做,他也可以有选择得去做得最好,就像苗总的品牌也是非常有名的,他现在已经进入到设计、产品开发,进入到生产里面,就分配到有优势的供应商,而生产商里面它的全部优势就是生产,所以他们就其中生产,全部整合起来就有优势了。因为我在国外工作很久了,为什么中国还没有一个国际品牌呢?其中有一个管理的要素,就是因为中国企业喜欢什么都做,因为我是从一个家族企业长大的,什么都喜欢自己全部做,觉得安心一点。西方的企业很多时候都把自己不是重心的企业外包去做。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条路程过渡,从中国制造过渡到服务业的一个中心点。
傅小永:苗总您怎么看待的呢?
苗鸿冰:我觉得中国缺乏的就是有影响力的品牌。这样品牌不一定要有多高、多大,真正被世界尊重的品牌在这个行业里面是急缺的,这个品牌的升级一定是要在品牌的影响力上下工夫。
一个礼拜前,我们去意大利,去了附耳嘎木的总部,他用了一种方式,让所有去参观的人感到尊重和敬仰。比如说他在门口有一个很大的铁门,有迎宾,最后他的助手请我们到上面,到了二楼上面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穿着迎宾服来迎接你,最后我们参加他的办公室、工厂,最后到他的教堂,他们有私人教堂,董事长是他的女儿。这时候你越参观越到最后的时候对品牌的尊重度越高。它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让所有的消费者和参观者对它产生敬仰,当产生的敬仰达到一定顶点的时候,你一定去购买,可能这种购买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对它的尊重。我觉得中国缺这种有力量的品牌。
我们在意大利参加了酷奇的展览馆。这样的话你就发现时尚行业都是用一种方式在做,酷奇也是让你们在参观,包括很多明星穿过的衣服,一下来到了一楼他的店面是一个咖啡厅,是在一个小角落里面放了很多世界级限量版的产品,这些产成为很多人购买的对象。不是因为中国人有钱,是因为它人所有去的人有一种敬仰。所以我想这是中国品牌真正缺乏的东西,中国的品牌要在世界上立足,需要时间、需要利用、需要艺术感。如果我没有艺术水平,那这些就无从谈起,我们最后就是一个做服装的,解决人民的穿衣服的问题。当有一天服装已经不是服装本身的作用的时候,这个行业的影响力在国际上受到的尊重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特别希望这个行业朝着有影响力的方向去发展。
傅小永:苗总您的企业是怎么讲品牌故事的?
苗鸿冰:我们也有自己的博物馆、展示厅。我们是做女装的,但是我们有男装。另外就是说,在我们店铺里面有一个免费的酒吧,你可以随便去喝酒、核查。另外在我们店铺里面有园艺的概念,有艺术的概念,这可能是时尚行业所需要的。曾经我们讲说要卖出中国最贵的衣服,它比一个汽车的价格还贵,这就是他的历史,他的故事。我相信有一天,有能够代表中国人审美标准的这样一个故事。
我这次和朋友谈到什么叫中国元素。其实外国人看中国的元素不是这些,第一是手工艺感;第二,本色。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纸是漂白的,但是在国外很多人看到中国人的纸是没有经过漂染的。第三是中国上千年的文化。但是这三点往往是市场比较回避的,也是我们最大的悲哀。我们也希望这三电能成为我们的国宝和让世界感动的故事。
赵丽娟:其实这讲的是一个体验、感受、细节。细节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留意苗总的衬衣,它的设计很细节的。罗总在我可以看上海新天地都有自己的风格,你进去就知道这是新天地。所以我觉得品牌里面有自己一套的风格和细节。所以我刚才跟傅总也在谈到,我觉得中国一定要在品牌里面有专注力,千万不要做差不多先生。有时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就好像我给你一个钟,让你挂在墙上,其实你挂这个动作可能只需要一分钟,成本没变,但是你挂得好挂的不好,是有区别的。所以我刚来中国的时候,为什么东西都是歪的。所以中国的品牌服务一定要改掉差不多先生的习惯。
曹远征:他们说得很好。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我讲几个例子。
第一,过去中兴的历史它的一个产业链,而在深圳你会看到在这个产业链上服务的企业非常多,有些小企业虽然占比很少,但是称为小巨人。我认识一家服务企业是做电源的,这个企业不是很大,但是它占全世界份额的30-40%,所以中国要出现这样的企业。
第二,就是传统制造业,其实刚刚几位都讲得很好,它是需要细分的。我们过去的制造业基本就在这儿,我们说的两头在外,就是销售、原料都在外面。金融危机之后,突然发现市场受到了什么影响,至少要把销售做下去,很多企业发现销售出现了困难,他们不知道在中国怎么销售,所以销售能力非常重要。赵总也提到,物流行业、销售行业我们都称为生产性的行业。
第三,在现有的品牌中间,如何提高品牌的影响力。有品牌就是好的企业。我想讲一个例子,大家看双星,双星始终定位的就是廉价的运动鞋,尽管这个鞋几十块钱,但是只要你买这个鞋,这就是品牌,品牌并不限于高档奢侈,而是能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十二五”的规划两个提高,提高工资在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如果未来十年中国的GDP保持在8%以内,居民收入翻一番,13亿的人口如果在十年内国民收入翻一番的的话,这是很大的市场,这就为中国的市场提供了很大的机会。提供了动力来进行创新,国家也有这个案例。具体来说,在六十年代,日本人提出国民收入倍增的情况,他们在七年历国民收入倍增一倍,后来日本很多的产业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企业,现在丰田等都是很有名的企业。中国的关键就是在转型,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詹灵芝:今天我们讨论的是中国制造的真实未来。我想谈谈个人的想法,现在中国做实体企业的领导者压力很大,每天都要想招工难、融资难、用工难,似乎大家都背着一个十字架,眼前一片迷茫,我觉得在这个时候,作为企业领导者要看几个:
第一,要看到囊中是有机遇的。第二,要对自己的企业非常了解,要知道自己的企业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不要把自己的企业去盲目地跟一个最优秀的企业去比,你看看在你的同行里面,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短版在哪里。第三,我们要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个人认为有三个方面要关注:
一是人才。制造业同样是人才,大家不要觉得制造业没有技术,人才不是很重要,也可能大家觉得我是很重视人才,首先要在体制、机制、分配上转变观念,要真正的看到劳动力是商品,在你这个企业里面你到底缺什么,你应该是真正把思想转移到劳动力是商品这个角度来看,也可能这个是工作,操作工看着他没有文凭,但是如果你缺这个岗位,那么你的劳动力的价格你就应该大胆地提升起来。所以我觉得人才这个问题讲起来容易,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真正要把人才这个问题想明白。
二是企业的文化,在当今的时代,我们卖的不再是产品,而是企业的文化。华茂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一路走来,38年来的我们的纱我们的布比同行高20%以上,因为我们长期以来走的是忠于客户、忠于产品的路子。华茂的宗旨就是对客户的忠诚,在八十年代大家都知道,布都是一根纱一根纱里面排出来的,我们曾经在布里面,十万跟纱有一根错了,我们也要重做。现在有很多国际品牌进入了,大家用现在的眼光看产品,里面错一根纱并不知道,但是华茂采取的是我们坚决到客户那里去把布追回来,相关的技术人员还要惩罚。有的人觉得怎么会这样子呢,这是长期对客户的忠诚,把客户的风险降到最低,我们也是恪守这种文化产品走过来的。像这样的故事华茂越来越多。一批纱到意大利那里,因为出了质量上德士古,我们将分产的总经理警告处罚,在华茂几十年的历史上都没有过的问题,因为产品的质量对领导者进行行政惩罚,在品质这个问题上华茂从来没有放弃,所以对客户的忠诚、产品的忠诚是华茂一贯的企业文化。
三是技术进步。不要看自己的企业没有技术进步。这里面有很多的技术进步,这个纺纱机上面零件大大小小都有几十万个,所以我们做出600嗯只纱,被我们李总理称为中国纺织业的第一名。
四是制度和战略。所以我们走道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忽为支撑,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忽为支撑的格局。所以我们中国的企业要根据自己企业的情况,拟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来中国的企业一定会做得很好。谢谢!
傅小永:连续38年盈利这是一个很让人尊敬的数字。宣总怎么看?
宣瑞国:我们是自动化仪器仪表行业,每年的市场规模两千个亿,我们所涉及到的行业,石油化工的关键控制,高铁的信号迁移,所有这些设备,我们这个企业也是典型的科技型企业,刚才曹老师讲到,我们中国制造的真实未来,主要是看你在这个产业链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你的综合竞争力在什么地方,现在我们中国的企业附加值比较低的,靠劳动力、土地资源解决我们的就业问题。
品牌的创立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再一个企业升级的过程中,我认为追究最核心的部分是科技。现在最伟大的公司是苹果,用一个品牌拿到了世界上最大市值的公司,手里有一千亿美元的现金。这样的企业是我们未来的目标、理想。在整个我们自己所处的行业当中,我觉得中国的企业绝对有希望。开始谈到美国制造业回归,现在低成本的地区对我们产生竞争。但是我个人觉得,对中国的制造业未来充满信心。为什么?
第一,中国整个的制造业产品、科技在全面升级。我们淘汰掉的,被别人带来威胁的,原来是靠低成本、劳动力追求的产业,而真正我们自己有强大生命力的制造业会存活下来。
第二,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无可比拟的本土市场。未来如果5-7年,如果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倍增的话,给我们带来的市场。同时也不要忽视中国政府强大的资本力量和投资带来的拉动。这两个方面带来的庞大的内需会支撑我们的制造业企业。我觉得这是两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外部的环境有了,我们中国现在也有钱了,我们自己能不能耐得住寂寞,安得下心,专注于实事,我们要克服差不多的想法,每个产品要把它做到全世界第一,那么我们的企业就成功了。美国制造业回归基本是不可能的。
我们在宁夏有一个中国最大的控制调节阀的企业。现在我们经常接到国外的巨头跟我们的合作电话。因为我们的研发人员是最强的,你的管理是最好的,你的本土市场也是最好的,你也不缺钱,那他有什么竞争力和你竞争呢?尽管很多化工公司把生产基地放到了中国,但是他们也会遇到问题,他们没有解决管理成本的问题,只是解决了生产成本的问题。
所以我想,我们拥有庞大的本土市场,我们拥有一批优秀的基础企业,只要我们国人,我们企业家自己有企业家的精神,专注于技术、专注于科技,我们一定会走好。
在过去的二十年,我们专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石油化的控制。光进口一项我们给国家节约几十亿的资金。一个是铁路方面,从九十年代中期我们所有的铁路信号全部是继电器控制,我们全部实现了计算机的控制。国认不是没有创造力,关键我们是要有环境。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