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快时尚”成为刺激消费的最有力法宝,当低价、优质、迅捷成为欧美纺织服装订单的共同要求,当中国纺织品生产商普遍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的棘手问题,选择除中国以外的第二生产基地成为当下采购商的共同行动。而在搭建全球化网点的过程中,除了权衡劳动力成本,欧美采购商还将那对些渴望赢得青睐的新兴纺织品生产国进行更为全面的供货能力考核。
“快时尚”引发多元化采购风潮
在H&M、ZARA等“快时尚”品牌引领风潮的今天,加快产品更新、多产品线等要求构成了品牌商的新挑战。对于大多数零售商和服装品牌而言,产品从设计构思到实体店销售的过程已由过去的52周大幅缩减。如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必须有能力将产品生产周期控制在26周内,甚至是13周。另一方面,随着“快时尚”品牌产品线的逐步扩张,纺织品生产国的产业链覆盖面也是采购商考量的重点。于是,如何利用全球的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寻找供应商,寻找质量最好,价格合理的产品成为采购商迫待解决的问题。
英国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教授Bart MacCarthy(巴特·麦卡锡)表示,欧美品牌商的采购趋势呈现不可逆袭的全球化特征。采购商在选择生产地时会依据产品种类分散订单,此时,各国的产业特点就成为其重要的考虑因素。MacCarthy指出,如果需要生产棉质服装,采购商会在棉花供应充足的国家寻找供应商,同时该国的生产商还应具备较高的生产效率、掌握缝纫技能并且保持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比如埃及和越南。
地缘优势先于劳动力成本
为了帮助采购商减轻因生产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预算压力,在全球范围内搭建多元化的采购网点,法国针织内衣联合会日前发布了新兴纺织七国竞争力优势比较报告。在这份研究报告中,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马达加斯加、突尼斯和摩洛哥被推介为继中国之后最有吸引力的服装采购地。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