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报告显示,6月份我国PPI同比下降2.1%,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这说明需求萎缩导致价格大跌已经相当严重。事实上,当前全球面临的本质性矛盾都是“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如果一味的放松货币或继续扩大投资,将加剧产能过剩危机,并间接推升企业债务水平,而那将是更大的生产调整。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短期的刺激并不能解决长期的结构性矛盾,世界经济复苏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还未有效解决,全球经济的潜在总产出和潜在需求构成长期负面影响,“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双重矛盾将常态化。
进入二季度以来,全球制造业集体遇冷。欧元区Marki6月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46.4,尽管比5月有小幅反弹,但该指数在过去10个月中,有9个月在荣枯分界线50之下;美国制造业表现也不佳,6月Markit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甚至出现萎缩,并创3个月最低水平;而中国6月汇丰制造业PMI指数连续8个月下滑。
全球制造业集体下滑,这当然有周期性因素,但更主要的是结构性因素。首先是库存周期使然。目前,欧美仍处债务危机泥潭中,由于后期需求不容乐观,大部分企业对原料采购持谨慎态度,导致最终需求低迷,企业进一步补库存动力严重不足。
其次是全球供需失衡的矛盾还未有效解决。全球经济的潜在总产出和潜在需求构成长期负面影响。去杠杆化是每一轮危机后的必由之路,次贷危机引起了居民部门的去杠杆化,欧债危机引起的是政府部门的去杠杆。而“去杠杆化”正在改变全球的需求结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疲弱的消费需求严重制约了发达国家的复苏进度,其家庭资产负债表遭受严重损害,居民消费总需求急速下跌,家庭资产的去杠杆化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既往的负债型消费模式。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