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主要我国主要经济作物,是主产区农民的经济来源,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纺织工业是民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保障着13亿多居民的纺织品消费需求,也是出口量较大和提供就业岗位较多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各方面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消费持续疲软,国际经济环境还有可能深度恶化。研究结果指出,未来几年我国棉纺织业将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CCPPI)将继续下行,棉花消费增长大幅减速,绝对消费量将减少和/或出现负的增长。在此背景下,国内原棉产不足需的矛盾也有大为缓和,全球棉花供大于需的状况也将持续,国际市场棉花价格也将下行。我国棉花产业不仅不能独善其身,还身临其境,深陷其中,当前产业面临一系列的棘手问题业已浮出水面,亟待寻找应对策略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以临时收储价为支撑的棉花价格对棉花生产、消费和市场带来的纠结问题业已浮出水面
2011年度19800元/吨的临时收储价有效保护农民利益,收储量达到313万吨之多,避免了卖棉难,免除了2008年农民400多亿的巨大经济损失,避免了经济危机对农民利益的巨大冲击。实践表明,尽管这是市场机制条件下不得而为之的救市对策,但还是非常成功的。尽管2012年植棉面积减少一位百分数,但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大幅度下滑,保持了植棉面积的相对稳定应归功于临时收储政策。
二、在国际低价棉的诱惑下,棉花进口配额及其管理成为各方面博弈的焦点
上半年进口量已超出自2000年以来任何一年的同期记录,创造了历史高峰。1-5月进口量258万吨,比去年同期的121万吨增长了1.15倍,与2010年全年285万吨的进口量相当,低于2011年全年336万吨的进口量。不仅要问,在消费疲软和国内巨大库存下,是什么动力促进了进口?价格诱因而非供需关系是准确的答案。上半年国际市场平均价格Cotlook A 指数95.2美分/磅,非关税条件下相当于国内价格的13264元/吨,5%滑准税条件下为13927元/吨;同期国内价格CC Index为19175元/吨,国产棉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为5911元和5248/吨。如此高的差价,据悉,黑市上的配额指标炒到了3000元/吨。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