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纺织强国论坛】以市场之力促纺织产业转移

来源:中国纺织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3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学博士 黄卫挺

5月15日,在重庆召开了全国纺织产业转移交流会。纺织行业产业转移几年来取得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但是笔者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重要问题需要警惕。

2010年,工信部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2012年初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对纺织业空间布局优化作了专门论述。这些政策措施势必会对我国纺织业空间布局调整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纺织业空间布局调整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经济过程,调整的方向、规模都最终取决于企业。在未来我国纺织业空间布局调整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该让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纺织业空间布局归根结底取决于需求和供给两大因素。新中国成立之前,受水资源、人口分布和农业纤维生产的综合影响,我国纺织业的空间布局主要在东部地区,尤以江浙为主。建国以后,纺织业既受到发展路径的依赖,也充满了新的技术和产业变革,产业布局主要是受到经济、乃至政治等非自然因素的影响。总体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我国纺织业仍然以东部沿海为主要基地,但在“大分散、小集中”的导向下,其他地区也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纺织业基地。改革开放对纺织业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在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大战略下,民营经济发展和承接海外转移等多项因素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业快速发展。当前东部地区的纺织业产值约占全国的80%左右,并且形成了众多的产业集聚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产能过剩和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的背景下,国家决定实施“东锭西移”战略。上海和新疆是最有代表性的转出和转入地,据统计,在国家计划安排下,上海棉纱锭从原有的250万锭压缩到70万锭,55万业内员工精简到5万多,全国共有60万锭生产能力向新疆转移。“东锭西移”战略看似符合产业发展演进规律,然而,现实却对其作出了不一样的评价。“东锭西移”10年之后,2005年上海市将纺织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都市产业主要代表,并将金山区打造成为纺织工业区,着力吸引国内外资本;作为主要承接地的新疆,由于在技术设备,人才储备等方面没有相应的配套,产业规模效应不高,即使有国家的优惠政策,很多企业仍然没有效益。这种政府主导下暴风疾雨式的产业转移过程,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推动,事实上并没有带来我国纺织业空间布局的优化。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52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