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神九’是热门,也许你都想像不到,‘神九’上一些关键零部件就是产业用纺织品,比如发射架下的喉衬是碳纤维产品,因为只有碳纤维才能耐得住几万度的高温;脱落的整流罩是纺织品,里面有结构增强材料,因为任何金属材料如果没有织物在其中,其强度远远不够;‘天宫一号’的太阳能板也是纺织企业生产的,那是柔性金属材料,经编的……”一见面,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就给记者上了一堂科普课,让记者眼界大开,他的目的是要给产业用纺织品戴一个 “高科技”的帽子。的确,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外本身就有另外一个名字:技术纺织品,以此来划分它与传统的服装和家纺类纺织品的区别。“产业用纺织品通常指区别于一般服装用、家用纺织品,经专门设计的、具有工程结构特点和特定应用领域的纺织品。”李陵申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定义。
正因为它是有“技术含量”的产业,所以它成为了世界上哪怕纺织服装已经成了边缘产业甚至被放弃的发达国家仍然竞相角逐的领域;也惟其“技术含量”,它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纺织“十二五”规划中被定位为“发展现代纺织工业新的增长极”。产业用纺织品近年来一直领跑纺织行业,纵然是在今年纺织工业宏观环境趋紧、各项指标增长滞缓的总趋势下,产业用纺织品也保持了(1~4月数字)规上企业工业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超过19%、销售增速为20%、出口增速达11%、利润增长达到23%的良好增长态势。
虽然目前世界上超过50%的产业用纺织品是由中国提供的,但是,这一产业在我国诞生才30多年,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一目了然:技术和研发水平差距甚大,目前基本处于跟随和模仿阶段,原创技术比较有限。李陵申明确指出:三大挑战制约着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未来五年,应着力在产业链联动、标准制定、产业集中度上下大力气,给产业用纺织品更大、更健康的发展空间。
产业链联动拓展产纺无限领域
产业用纺织品市场几乎是可以无限替代的,“凡是你能想到的产品,产业用纺织品都能替代”。李陵申说,过去我们用惯了手绢,但我们现在都用湿纸巾;过去用尿布,现在用纸尿裤,而且这种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有不断地递增。我们在替代了结构增强材料、人造血管等之后,还可以拓展很多的替代领域,“我们的机遇就是发现和发展需求”。譬如眼前的PM2.5,要达到这个指标就必须用产业用纺织品中的袋式除尘过滤材料来解决,其他除尘产品已经达不到对这种微小颗粒排放的捕集。而一旦国家确定了这个环保标准,则必然会带动这个产业的迅速发展。
惟其如此,决定了产业用的产品必须靠产业链的联动来发现和发展需求。但是受中国国情的影响,传统利益链的整合阻碍了产业用纺织品的进一步推广。因为任何新产品的出现都会打破原有利益链的模式,打破从前的利益各方的合作,自然会有所抵制。比如一次性手术洞单的出现一定会影响到原有的可洗涤手术衣的运作体系,更会影响到抗生素供应体系的生存(有效的无菌环境会大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强制性指标来带动行业的发展。”李陵申说,积极的产业配套政策无疑是最强劲的推动力量。
再比如汽车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抛洒、飞溅造成车祸、不卫生等问题,多数都是由于我们的货车是敞篷式造成的,而发达国家早就开始采用软体车厢和封闭货车,且是强制性指标。如果金属车厢全换成软体封闭车厢,第一,它会减轻车重量,这本身就是节能减排;第二,运输成本也会降低。同样的还有集装箱,也可以换成软体集装箱。我国现在已经在为国外生产软体集装箱,而我们自己的还都是钢材。软体集装箱、车厢使用的就是篷盖材料,也就是产业用领域的结构增强材料。“如果政府在这个领域做一个强制性指标,马上就能带动这个领域的蓬勃发展。”
包括医疗卫生领域,为了带动该领域产品的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更多地强调了把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纳入医保范畴。现在一次性手术服、手术洞单、床单、床罩等都是要消费者自费的,这就很难推动这个产业的发展。如果能够纳入医保,这个行业无疑将会获得很大的空间。
“我们一直在讲‘三农’问题,什么时候我们能用非织造布的保温材料替代塑料薄膜?国家现在对农用塑料薄膜有补贴,对我们这个产品没有补贴。其实只需要把补贴到塑料薄膜的钱给非织造保温材料,农民自然就用它替代了。因为我们这个产品是可降解的,塑料薄膜50年都不能降解。这显然就需要政府层面施以援手,助推产业发展。产业用行业涉及这方面的问题很多。后道补贴是对产业用行业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推动因素。”李陵申说。
产业集中度低导致研发能力不够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