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服务业和消费构筑的美国经济自2008年以来长期低迷,失业率长期高居8%以上,期间甚至突破10%。大选在即,政党承受巨大的压力,美国国策正在变化,重振制造业成为必然。
很多美国人一夜之间发现,中国制造的商品已经不再便宜了!曾经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劳动力和汇率发展起来的美国制造业蓦然发现昔日的竞争优势正在消退,重返美国本土悄然成为一股力量。这种回流能否解决美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是否会对世界工厂的中国构成威胁?回流是否会长期持续?在美国纽约展开了实地探访。
ANK是一家华人在美国投资的大型纺织制造公司。该公司负责人杨国良(化名)说,以前公司产品90%在中国大陆下单制造,而现在,至少20%的订单回流到美国本土。另一家规模较大的华人投资企业协和门窗目前在纽约产量保持最大,而七八年前,这家公司曾想回中国大陆发展。
中国企业也把零配件加工制造放在美国本土
据杨国良介绍,近两年来,不少美国制造企业来自海外的生产订单下降20%~30%,本土生产订单则上升20%~30%。他说,在美国北卡地区,约90%服装制造业都回流到了本土。
杨国良预计,越来越多订单生产会留在美国,其中以汽车、家具、服装和高科技业等回流最明显,而食品加工业因需求太大,难以将生产迁移到海外。就连许多中国企业,也开始把零配件的加工制造业直接放在美国本土,以求获得减免地税。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财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张岸元博士昨天表示,从大趋势来看,美国失业率高居8%以上,必须要重振制造业。另一方面,金融危机持续,美国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靠金融业和服务业来支撑经济,特别是金融业和服务业可吸纳的劳动力有限。
美国制造业回流是否增加了美国当地的就业机会,推动工资上涨呢?
纽约下城普通服务人员月工资上涨200美元
在纽约下城区Allen街道八千职业介绍所,老板黄小姐告诉记者,她感觉最近来找工作的人和2008年之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
随后,来到位于Eldridge街星星职业介绍所,老远处就听见里面传来嘈杂的说话声。原来,是昨天的求职者王先生今天继续来找工作。工作人员林小姐告诉记者,最近普通服务人员的工资涨了200美元/月左右,虽然工资有所增加,但来这里找工作的人并没有明显变化。而对于物价上涨的压力,林小姐表示基本生活消费和三四年前相比仅略有增加。
观点:美国企业在中国建厂仍然划算
一家美国大型汽车企业不愿具名的内部人士介绍,并没有考虑过把产能搬回美国。“这是不切实际的。”上述人士说,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大车市,而且还在蓬勃发展。此外,中国的产业政策规定,外国车企必须要通过跟中国同行合资才能在国内制造汽车,如果退出势必牵涉到一系列谈判。最后,从工人薪酬来看,美国汽车制造成本也高于中国。
而一度撤离的车企也正在重返中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曾将其中国区管理层总部搬回美国奥本山本部,不过,借助引入意大利同行菲亚特,这家老牌车企又开始觊觎在华制造的机会。
资料显示,早在2004年年底,美国当局就出台了《美国本土投资法》,希望通过减税措施鼓励境外利润回归美国境内。不过美国车企对华投资有增无减。目前,通用汽车在中国拥有11家合资企业和2家全资子公司,员工总数超过 3.5万人。福特汽车在华员工总数也超过2.6万人。
美国投资银行专家雷弗斯耐德对记者表示,美国制造业在中国建厂很多年,成本比较低,搬回本土不划算。奥巴马政府的制造业复兴计划对那些已经在海外设厂的企业刺激并不大。这些美国企业可能会把工厂从中国搬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比如东南亚。
工厂主:回流会否持续还有待观察
雷弗斯耐德称,就目前而言,中国制造业还是有竞争优势,美国在中国建厂还是一件划算的事情,美国即便重新重视制造业,也绝对不会回到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低的传统制造业。而且,制造业复兴和工作岗位回流是一个周期性的变化过程,需要政府出台更多配套的长期政策。
然而,自己制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杨国良认为,仍有不少因素阻碍着美国制造业的回归。首先是美国经济不景气,需求还是太弱,小批量订单可以回流本土,一旦经济复苏有大批量订单,本土生产跟不上。其次,美国长期远离传统制造业,配套工厂已逐渐消失。
最重要的是,美国人力成本比中国仍高出很多,比如汽车业熟练工人是每小时20~30美元,服装业10美元每小时。即便如此,美国的新一代移民也不愿意从事这种收入低的辛苦工作。
一些纽约华人工厂老板们认为,回流能否长期持续下去,还有待观察。
直击一:美政府大幅减税鼓励回流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