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奥运营销上演悲喜剧 几多欢乐几多愁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8日


伦敦奥运正在火热进行,背后的品牌赞助商也在火拼四年一届的营销“奥运”。

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相比,随着主场转移至伦敦,中国企业参与奥运营销的阵容也随之改变。在四年后的第30届奥运会上,不仅联想退出大赞助商的序列,参与其他各级别赞助的中国企业数量也明显减少。

奥运营销策略随着主场转移而转变,背后是企业出于整体战略的考虑,更多关心的是能否找到产品与伦敦奥运的结合点。“奥运赞助也存在营销效果难以衡量、巨额费用风险偏高、奥运场馆或存宣传禁令等诸多风险因素。”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副总裁樊捷表示。

火热奥运、冷静营销

“北京奥运的意义不同,在主场的情况下,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推动让中国企业的参与热情爆发,并且当时我国经济还处于上行通道。”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而现在这些客观条件都已不再,中国企业奥运热情下降可以理解。

而据李志起所了解,几个曾在2008年参与奥运赞助的服装、饮料类企业,其事后评估的营销效果,无论在市场份额的提升还是消费者认知方面,都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对于奥运这样的重大题材的事件营销,企业是否有足够能力驾驭,能否将产品与奥运较好地找到关联结合点,能否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都是非常重要的。”李志起进一步分析道。

事实上,奥运赞助是双刃剑,运用不好反伤害企业。在樊捷看来,企业的营销策略服从于企业的整体战略,要考虑国际化发展阶段、财务能力、目标市场选择、企业定位和投入巨大带来的财务风险。因此主办方在英国时,面对高昂费用、巨大风险和削弱的营销效果,中国企业自然无法“点燃”对伦敦奥运会的兴趣。

上届的奥运合作伙伴,中国银行、中石油和中移动等主要市场都不在海外,于是就没有在伦敦奥运上投入大手笔。4年前,对于国际化进入关键时刻的联想,北京奥运会的意义巨大,可以借助奥运平台快速提升世界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81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