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明朝服饰全球仅存100余件 面临“修补难”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0日

放眼全球,如今孔府明代衣服有着别样的意义:
  它们并非源于考古,而是孔家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全球所存世的明朝服饰仅有一百余件,机缘巧合之下,
  山东博物馆得到了其中三十多件精品。
  其余的,则分布在国家博物馆、曲阜以及日本等地。
  然而无论是国博、曲阜、省博还是日本,
  对于他们所珍藏的明朝服饰,如今都面临着“保护难”的问题。
  这种艰难,并不仅仅能依靠钱来解决,更需要多个研究部门通力合作。
  如果失去了这些“活化石”,对于整个历史来说,都是一件憾事。
  1
  两个月
  与一辈子
  “奥地利古堡出土五百年前蕾丝内衣”这条消息一出现,山东博物馆馆员宋东就看到了,然而看完了这两件所谓的内衣图片,宋东将目光转向了电脑内的几件明朝服饰。
  十五世纪,欧洲已经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此时的中国则在明朝的统治下日渐辉煌。
  “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球,但是差异却如此的巨大。”对比一下奥地利古堡出土的两件所谓内衣,再对比一下自己收录的明朝孔府服饰,宋东对于中国历史显然是自信的。因为他知道,就在与自己办公室同一个建筑内的库房里,存放了数百件(在文物界,服饰是以“件”论,例如一双鞋,登录入库时要写为“鞋两件”)明朝的服饰,这些服饰随便拿出一套来,都可以清楚明白的告诉世人,当年的中国丝织业是何等的强大。
  “身处暗夜与身处光明,就是这样的差距。”宋东干脆的做出了评价。
  事实上,此时的宋东介入明代孔府服饰研究只有两个月:“之前就是博物馆陈列部的一个普通工作人员。”但是这两个月却让宋东对于明代服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不了解不知道,一旦真的深入进去就会发现,这里面都是文化的深意,可以这么说,明代的服饰就是明朝的‘活化石’,明朝人如何生活,其文化构成是怎样的,在这里面都能有体现。”
  也正因为如此,宋东非常着急,因为他知道,如今明代服饰,全球总共加起来只有一百多套,而这一百多套服饰,如今正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那就是“损坏”。
  对于宋东来说,也许两个月的时间只是让他了解了明代服饰,然而他却已认定,做好这次展览就是为明代服饰的保护与修复做贡献。
  2
  坐立行走
  皆在服饰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一提到这三句话,或许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中国传统武术。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正是传统服饰对于人的要求啊。”曾试穿过一套仿制的明代士人便服的宋东这样感慨。
  坚挺道袍交领,迫使宋东必须时刻挺直自己的脖子:“要不然硌的你脖子难受。”而宽松的腰带、紧束的前襟则要求穿者必须挺胸收腹,长长的下襟让试穿者走起路来要挺胸抬头:“每一步的距离必须掌握好,不能脚步拖沓,总之穿上这件衣服你会明白什么叫做站如松,行如风。当你坐下的时候,如果不能挺直腰身,会让整个人显得很邋遢,这叫坐如钟。”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穿这样的衣服的人纯粹是跟自己过不去,但是在宋东看来,这正是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为什么会设计成这样?就是要你遵守礼仪,知礼守节,这说明明朝人对于礼节的重视。”
  据史料记载,在终结了元朝的统治之后,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以盛唐时服饰为主,重新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明代服饰。
  “其实明朝服饰上的每一个设计,都是极具文化色彩的,就拿衣领来说,这种坚挺,是让你不要随便回头交头接耳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朝堂之上,大家都要站好,如果你交头接耳,衣领会提醒你,你这么做是不礼貌的。这就是当时文化的一种真实写照。”
  此外,明朝的服饰在色彩图案的运用上,以及制作的工艺上也有着非常严格的工序:“举个简单例子,你现在买一件纯棉T恤,放在家里不穿,过个五六十年,这件衣服可能就完了,但是如今我们却很幸运的得到了三十多套500年前的衣服,这对于研究当时的生活、文化、经济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3
  藏在衍圣公夫妇
  卧室的宝贝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75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