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劳动生产率增幅低于去年同期的同时,中国最低工资标准涨幅也在放缓,但仍处于高位。随着中国工人薪酬与社会保障的提升,一些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的劳工成本可能在四年内赶上美国。
这个预测是否正确?中国目前实际用工成本是怎样的?日前,中国社科院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吴要武表示,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上涨到今天的2000余元,仅相当于300美元。这个工资水平,不到美国工人的1/10。中国劳工成本在4—5年内赶上英美发达国家是不可能的。
中国制造业用工成本不及美国1/10
《中国企业报》:和英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是怎样的?
吴要武:近年来,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普通劳动者工资水平在持续上涨,由2002年的每月500—600元,上涨到今天的2000余元,按照现行汇率,相当于300美元。这个工资水平,不到美国工人的1/10。如果其工资水平会在30年内赶上美国,那也是个了不起的奇迹。
近年来,中国高校扩招规模翻了几倍,大学毕业生成为劳动力市场上重要群体,根据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所做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大学毕业生的月平均工资只有2700元左右。这个群体收入会在4—5年内赶上英美发达国家吗?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企业报》:近年来,中国沿海地区普遍出现“用工荒”现象,对此,有专家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在“十二五”期间消失,“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吴要武:这些忽略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消极影响的学者,可能不太清楚中国的经验事实:在过去20年间,中国从事非农就业的劳动力快速增长,这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力量。这些非农就业劳动力来自哪里?一是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年轻出生队列;一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过去10%的增长速度可以分解为:劳动力增长贡献了5%;资本贡献了3%;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贡献了2%。今天,由于劳动力不再增长,变成了0,甚至是负数,增长的因素一下子就少了一大块。
有人一再强调我们的劳动力总量很大,这是没有看流量。流量的增加或减少才与增长速度相关。人口红利对增长的贡献是个流量概念。
今天,我们同时面临着新增人口队列规模缩小和农业劳动力来转移减少。下一阶段,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中,劳动力增长这个贡献因素没有了,就剩下加大投资(资本)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了。加大资本投入会受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靠积极有效地进行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消除各种制约增长的障碍。然而,我们也都知道,改革是“趟地雷阵”,不容易!
我们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人口红利是个重要的贡献因素。当人口红利不再的时候,增长减速是必然的。未来一段时间,政府要想继续维持高增长速度,面对的困难要比今天大得多。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