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芦淞服饰市场成长经历:从80年代简陋的“马路市场”、中期的“鸟笼子市场”,一跃成为现代的“大窗橱市场”,并已成为中国中南地区最大的服装市场群,区域性、国家级、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和重要的服饰生产研发基地。
最大贡献:首辟市场、互通有无。在不足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活跃着10万从业人员,创造年交易额近200亿元。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顾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一代伟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向神州大地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作为中华服饰文化发源地的子孙,聪颖勤劳的株洲人看清局势,响应号召,站在改革的前沿阵地,依托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加之自己对服饰的独特理解和先进的经营理念,愣是把芦淞服饰市场从早期简陋的“马路市场”、“鸟笼子市场”发展为现代的“大橱窗市场”。
1978年至1988年
马路市场 吹响致富的集结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到了湖南株洲。从邓小平同志“发展市场经济”的伟大口号中,智慧的株洲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一步一个脚印,摸索出了一条从沿线叫卖服装到开辟马路市场的致富之路。
株洲人之所以选择发展服饰市场经济是有原因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在株洲这片美丽的湘土上织麻为布,制作衣裳,开创了中华服饰文化之源。另外,株洲被誉为“被火车拖来的城市”,交通地理位置极为优越。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动脉在这里交汇,它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与北方铁路枢纽城市郑州并称“北郑南株”。株洲的公路也是四通八达,106国道、107国道、京珠、上瑞高速公路以及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行而过。同时,绕城而过的长江第二大支流“湘江”,也是四季通航。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