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周海江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一级飞行员,同时携着苏商特有的儒雅之气,如今驾驶着红豆集团这架四引擎的战斗机,急速而平稳地向前。
这位红豆集团党委书记、总裁,同时也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中少有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正式代表,某种意义上,他是苏南经济和乡镇企业党建获得肯定的印记。
从刚进入红豆集团就引入竞争机制,到厂长、经理、科长的制度选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股份制改造,到2000年伊始在上交所上市;从2007年投资柬埔寨,到进驻生物医药领域建设红豆杉全球最大培育基地。外界观察到的是一路飓风式的扩张。
“下面还会再拓展其它领域的业务吗?”坐在我们对面的周海江明确的说:“不会了,这四个行业足够我们干一辈子了。”
这就是他一贯总结的相对多元化道路。在北京的秋日,他又将其做了更广阔的引申:“中国民营企业要进入世界500强,我觉得胜算不多,唯一的突破就是在点上的,而不是面上。”他所选择的“爆破点”也已确定。
这位从读书始便将“竞争”视为自己生命的企业领袖,很清楚自己选择的道路有多艰难,目标有多艰巨。随后他立刻说,红豆集团的产业都处在竞争性的过剩的行业,必须要不断竞争才能提高内部的能力,才能在对外的竞争中取胜。
“最大的成功是抓住了方针政策”
《21世纪》:在红豆24年的发展历程中,你参与了19年。公司从全国最大的针织制衣企业发展到服装系列化,再到成功实现多元化,之后是一连串成功的资本运作。每次发展的节点是什么?
周海江:上世纪八十年代(1988年)我们抓住了改革开放之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机遇。当时红豆聘请了13个上海老师傅,让红豆的产品技术大幅提升。我们研发出“护士衫”并申报了专利,找了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穿上拍了照,放在全国商场里,风靡一时,市场一下子打开了。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