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摊儿”,曾经是北京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意思就是投入较少资金,摆个摊位,售卖货品。这个新词曾经是那么的“时尚”,甚至有对应的英文翻译:to be a vendor。
但如今,这个词汇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原因很简单——
包括服装“摊儿”在内的各种摊位,货品一目了然,价格便宜实在,老百姓自然喜欢。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的消费观念也逐步“升级换代”。于是,北京的服装“摊儿”,也顺应潮流变成了精品店铺。
“我是北京最后一个服装‘摊儿主’”
“我是北京城区最后一个服装‘摊儿主’,”服装商人王义重每次说起这个话题来都是一脸的兴奋,“这可不是我自己封的,是我周围好多同行都这么说我。”
曾在女人街“练摊儿”十年的王义重,是市场里面最后一位把服装“摊儿”改成精品店铺的老板。而女人街这个市场,也是北京城区内“摊儿”式经营最后的一个坚守者。
“十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这十年的‘摆摊儿’生涯,见证了我从一个初入此行的‘练摊儿’小伙变成深谙此道的精品店老板。这也是我最有滋味的十年。”王义重略显激动地说。
今年春节之后,随着女人街最后一轮改造,积累了整整十年“练摊儿”经验的王先生终于开起了自己的精品店。说起和以前“练摊儿”时代的变化,他告诉记者,其实变得很多。
首先,从货源开始,从以往的“价钱第一”变成了“质量首选”,对衣服的款式、材质、裁剪、做工方面的要求都进一步提升,货物在整体档次上都比“练摊儿”阶段上了一个大台阶。
“我是最后一个改的,就是舍不得啊。现在一个人在店里的时候,还偶尔恍惚间像过电影那样,眼前出现以前的那种场景。”不过,作为一个商人,利益还是战胜了怀旧心理。
王先生说:“关键是老百姓如今不认‘摊儿’了,还是现在的精品店生意好,顾客对我们更信任也更尊重了。以前‘摆摊儿’的时候,自己的很多回头客就希望进货时,进点质量更好的货,现在有了精品店,顾客又增加了一大批,不仅经常来消费,还经常介绍朋友来。”
有趣的是,虽然身处“女人街”,但王老板经营的是男装。他这样解释:“好多女性逛街都有男朋友或者老公陪着,很多人都会进来顺便买几件男装,而女人街卖男装的店铺较少,但这恰恰成了我的优势。”
曾经的“摊儿”无保证的“大杂烩”
对比王义重,女人街常务副总经理唐振军对于市场从“摊儿”式经营转为精品店铺式经营,少了一分感性的不舍,多了一分理智。
“我在女人街也十年了,对于过去的老样子也很有感情,同样很舍不得,但大环境变了,消费者的观念也变了,逼着我们不得不变。”
唐振军向记者介绍说,北京女人街服装交易市场成立于2001年9月22日,由北京南洋莱太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香港维信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兴建。地处北京市朝阳区天泽路、第三使馆区的黄金中心,自开业以来就在北京打响了非常高的知名度,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顾客和游客观光选购。
但他坦言,2011年前的女人街,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摊儿”集散地,由于市场早期的摊位所售卖的物品定位为以女性服装和女性用品为主,所以起名女人街。曾经,这里销售的服装较为廉价,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
也正因为普遍存在的定位不准确、商品档次低、经营环境差、“女人味”不足的原因,一些小摊儿相继倒闭,而女人街也一度陷入危机。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网络购物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再加上其周围商圈的购物环境不断改善,在商品的品牌和品质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被夹在中间的女人街更显得举步维艰。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