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价两年后又回到了起点。回顾两年前的9月初,郑棉从19000元/吨起步,两个月内涨至33000元/吨,在2011年2月触顶之后回落,如今又回到了出发点。
棉价坐上过山车,带给产业链的不仅仅是刺激,对包括棉农、加工收购商以及下游棉纺企业等各而言,压力不分你我。也正因此,萎靡不振的棉花产业怪像丛生,种植效益不增反降,进口配额爆炒、行业限产停产现象严重。
经济下行-需求不振-纺纱服装企业遇困—收购加工商受压—棉农收益受损,压力正在沿着产业链向上延伸。“解铃还须系铃人。”专业人士指出,眼下的棉花产业链已陷入一个错综复杂的连环结之中,最终症结则在于全球经济低迷和需求不振。棉花“年关”虽过,春意未至,要解开这个连环结,只有等到经济重新确立上行格局、消费得到提振之时。
产业链陷困局
这是一个行业性困局。一方面,外需下降导致出口企业订单不足,受其影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压力明显加大。海关统计显示,1-8月,我国服装出口994.8亿美元,同比下降0.7%;纺织品出口625.1亿美元,同比下降0.7%;另一方面,内需亦显疲软。据相关统计资料,1-7月全国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较上年同期下降7.2个百分点;如扣除价格因素,同期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12.5%,较上年同期降20.3个百分点。
终端需求减少导致棉纺产业链陷入“一损俱损”困局。首先受冲击的是纺织服装业,订单减少和销售不畅,导致不少纺织服装业出现高库存;下游库存积压又抑制了对中游和上游企业的需求,不少企业利润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以全球最大的色纺纱龙头华孚色纺为例,其中报称,公司面临国内外棉花差价拉大,终端压价等市场困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约6221万元,同比减少74.39%。
皮棉加工企业亦举步维艰,不少地区依旧以减产、停产方式减少亏损度。山东省恒祥纺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耀中表示,“去年棉价‘过山车’,企业低价买进大量原材料。在今年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大量原材料出现积压。从去年底到现在,山东菏泽附近等地区,80%的棉纺织企业都以减产或停产的方式减少亏损度。”
种种怪相萌生
大涨大跌之后,一边是外棉在进口商手中大量积压,一边是纺织企业眼巴巴地等着配额来采购外棉进行生产,要说眼下的棉花产业乱象丛生那是一点不为过。
“2012年以来,国内棉花价格始终高于国际市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以9月12日美棉报价15216元/吨与国内18700元的现价计算,二者相差3484元,而此前价差最高超过了5000元。业内人士抱怨,不少生产企业被迫以每吨配额额外支付三四千元甚至更高的代价来采购外棉。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即便按照棉花进口配额较低的“倒手价”2000元/吨来计算,100万吨的棉花进口量也将派生出20亿元的“价值”空间。
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对百家骨干棉纺企业的调研,至少30%的规模以上企业已经限产,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因用棉成本过高而停产,绝大部分企业每产一吨纯棉纱亏损都超过2000元。“与此对比鲜明的是,截至7月份至少有100万吨进口棉仍囤积在港口。”第一纺织网分析师汪前进表示。
棉农国储两头难
需求低迷让整个棉花产业链面临严峻挑战,而如果说中间商和下游企业还能以改行和限停产来稍作应对外,产业链的最上游--棉农和相对独立于产业链之外的国家,则要被动得多。
“眼下的棉花让农户很受伤。”一行业协会人士介绍,去年以来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扬,今年二、三月份国家又连续两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种粮农资综合直补和良种补贴也进一步增加,加上化肥、农药、用工等的提高,种棉已没有任何优势。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