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国家发改委官员称今年不再发放棉花进口配额”的消息排在了多家财经网站的热点新闻中,这条看似与老百姓不太相干的新闻,实际却关系着人们“衣食住行”中的首位——穿衣。
棉花进口配额不再发放,意味着棉纺织企业将采购国内新棉。而国内棉花与进口棉花相比,每吨价格高出4000元左右。这个差价将会分摊在产品成本中,职业装和中低端品牌受影响较大。而在物价逐渐上涨中,今年辽宁纺织业较去年产量却降低5%,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
行情 国内棉价“荡秋千”
消费者购买纺织品或服装时,经常习惯性地看一眼成分表,看看棉含量有多少,却很少关心作为原料的棉花究竟价位怎样。在2年前的9月,国内棉价约为19000元/吨,2个月后,一路飙升至了33000元/吨,直到2011年2月才触顶后回落,截至上月底,国内棉价荡了个“秋千”又回到了19000元/吨。
辽宁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庆祥介绍:“别看国内棉价好像回到了2年前的水平,但国际棉价却远远低于国内,仅为15000元/吨左右,价差每吨就达4000元。这次不再发放棉花进口配额,纺织企业就只能选择价格较高的国内棉花,成本也会随之上升。”国内与国际棉价的鲜明反差,让企业都争相想要棉花进口配额,但配额有限,想要解决问题也只是杯水车薪。
影响 职业装和中低端品牌服装压力最大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