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拿什么拯救本土服装品牌迷阵“提价”?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28日

广州某欧莱斯名牌折扣店内,成堆的库存商品以超低折扣正在销售。一位站在李宁品牌前权衡了几分钟的顾客,最终调转头,拿起了一件之前看过的耐克T恤埋了单。理由直白而且简单:同等款式、同等价位的T恤,耐克“更划算”。

这不能不让中国企业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是“更划算”?来看一看这样的例子:某男在百货公司看中了一条国产品牌的免烫休闲裤,但即便5折之后,售价也在500大洋以上,而他在网上外贸店最终买了一条同款式、同质地的裤子,价格还不到250元。同样不久前从欧洲“血拼”回来的罗姓老板,在国外奥特莱斯买了一双打了折的普拉达皮鞋,仅花费200欧元,在国内,有些许知名度的本土品牌,一双男鞋的标价已至少在1000元以上。

几乎是毫无悬念的选择,让“更划算”清晰可见:那就是用尽可能少的钱,买到尽可能好的产品。用行话来说,就是“性价比”高的产品。这是大多数顾客的“天然本能”。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服装、鞋类企业近年来集体“走火入魔”,纷纷想扛起“高端”、“国际化”大旗。而在“高端”、“国际化”的鼓噪下,本土品牌火速“自抬身价”,以至于商品的出厂吊牌标价,从原先高于成本的3倍疯狂翻滚至成本的7-10倍。

或许不该过于苛刻。前几年棉纱价格的“神经错乱”令服装企业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百货等零售渠道的费用屡屡攀高,新《劳动法》出台后人工成本雪上加霜,以及高库存的最后一根稻草,已将中国服装鞋企逼到墙角,转型脱困已经火烧眉毛。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35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