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区域百货巨头异地频遭折戟 既水土不服又难压地头蛇

来源:中国品牌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8日

老王这几天有点烦,在深圳西武百货工作数年后却面临失业,“我年纪也不小了,学历又不高,在商场也就做做一线安保工作,现在深圳最后一家西武百货停业了,我也没有其他商场可以调剂,今后的一切又要从头来过了。”老王告诉记者。

“十一”黄金周前夕,知名的西武百货深圳店悄然落幕,连黄金周这个掘金商机都放弃了。与此同时,广百百货成都店也宣告停业。

不过,业内人士对这两则消息并不意外,因为这并非区域龙头百货企业在异地首次遭遇撤离尴尬。不少在本地经营不错的商家,一到异地开铺,都遇到种种困难,以至于不得不以关店或转让来“止血”,这背后既有“水土不服”的表面理由,也有与“地头蛇”暗战之痛。

异地扩张接连败北

“对百货企业来说,尤其是上市公司,他们需要规模,当一种模式在本地经营成功后,假如能在全国复制并带来利润,不仅可以提升企业营收,也是给股东和投资者的交代。

由于中国百货业大多采用集中收银的联营扣点模式,因此货款基本上首先放入百货商口袋里,待账期到后才给予各个品牌商,所以这笔无息贷款也给百货商提供了向异地扩张的‘弹药’。‘做全国连锁百货企业’,曾经甚至到现在都是不少业者的口号。”研究零售业多年的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如此表示。

多年前,百联系以麾下公司为主体,与北京市西单商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进军北方市场;在上海市场经营得顺风顺水的太平洋百货也雄心勃勃地在北京、成都开店;而浙江百货巨头银泰百货则于数年前选址上海南站,宣告“杀入”上海滩;华南商业巨鳄广百百货则向繁华都市成都进军。

但是,梦想总是遥不可及。

2年前,百联系关闭了位于东北的3家亏损门店,其后又索性将位于北京的20多家便利店全部关闭。经历种种异地扩张失败后,百联集团一度将战略调整为“专注长三角市场”发展。

太平洋百货则由于租约到期等理由,在去年下半年宣布关闭北京盈科店与五棵松店,以调整财务结构,这也标志着太平洋百货退出了北京市场;而银泰百货也在上海出师不利,上海首店尚未开业就已被出售,银泰仅以品牌输出的管理模式运作,且与在浙江的百货项目相比,上海南站店生意并不佳;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广百百货和西武百货分别败走成都与深圳市场。

各种“水土不服”

区域龙头百货店在异地撤离,“水土不服”是最常见的一个解释。

“这是一个令业内都很头痛的问题,一种模式在本地试水成功,到了异地却不行。首先,商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位置。到异地开店,业者对当地的人脉、商圈的了解程度等都不如自家地盘熟悉。

且进入异地市场时间相对当地业者较晚,在争夺物业方面,区域零售商通常会遭遇要么拿不到好位置,要么被当地业主抬高价格的窘境。”

曾经遭遇过异地开店困局的一家外资百货业者何伟平(化名)告诉记者,比如广百百货成都店的位置就难以集中人流,而银泰百货上海南站店虽位于交通枢纽,但客流并不会长时间驻足,这些不佳商业位置在一开始就给日后的经营埋下隐患。

第二大水土不服体现在消费者终端,包括商品、定价和消费习惯等。

丁小姐在上海的香港广场负责经营管理,她到浙江、江苏等地考察项目后发现,不同区域的消费习惯差异巨大。在上海,更多的消费者使用现金或信用卡支付,然而在浙江一些城市,消费者十分喜好以会员卡支付,有时甚至有客人一次性存入数万元。

但这种巨额会员卡消费模式也意味着,假如其要到当地开店,则需配合开设符合当地习惯的卡类业务和细化管理。

第三大困扰业者的异地水土不服难题是模式。“很多在本地成功的业者都会犯同一个错误,即将自家模式原封不动地复制到异地,结果完全行不通。等失败后,业者才会发现这是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可在扩张初期,似乎大家都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周勇说。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45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