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为IT业清污之后,10月8日,国内42家环保组织组成的绿色选择联盟又发起为国内纺织业“祛毒”行动。环保组织希望通过消费者对最前端大品牌商或零售商的绿色选择消费,最终撬动整个纺织供应链去污。目前,近50家中外纺织品牌中,已有17家作出了积极回应,不过还有10家反应平淡,另外22家则无动于衷。
“我们选择与这些快速消费品的大品牌商直接沟通,是因为它们通常对消费者的反应会比较敏感。”公众研究中心(IPE)负责人马军称,绿色选择联盟将目标锁定国内纺织业,是因其一直是排污大户,它对中国日益严重的水污染的贡献,已排至前三名。
“通过纺织品前端的大品牌商或零售商的反作用力,或许可以直接推动整个纺织品供应链去污。”马军说,“毕竟消费者用脚投票,是最有力量的。”
纺织业6000条污染记录的背后
五彩缤纷的成衣,一向是时尚与前卫的标志,但成衣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布料染整环节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却鲜为人知。
由公众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水污染地图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东五省的水污染集中,其中不少由纺织行业产生。水污染地图所搜集的全国97000多条环境违法违规黑色信息中,6000多条来自纺织行业,占到近62%。
“不是我们在苦心寻找是哪个行业污染最重、最应该改进,而是它自己跳出来的。”长期经营并研究中国水污染地图的马军,对水资源污染数据相当敏感。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到全球市场的30%以上,纺织业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污染源之一。公开的数据显示,纺织业中,染整环节废水,占到该行业总废水量的80%以上,而纺织业集中的苏浙粤闽鲁五省所产生的染整污水,又占到全国90%以上。
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阿迪达斯关闭了在华唯一一家自产工厂后,世界制造中心由中国转移东南亚、甚至非洲的声音一直存在。环保NGO却发现:在纺织业领域,真正转移出中国的是成衣制作环节,污染严重的染整环节仍会较长期留在国内。
“因为染整环节,属于资本密集型投资,一般固定资产投入大,轻易不会调整出去,但成衣制作环节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国这方面优势正渐被东南亚等替代。”马军认为,眼下这种世界经济分工调整,显然让中国水环境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