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生产成本上涨成外企“西南飞”的最终诱因

来源:锦桥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23日

庞大的人口数量,辽阔的地域面积,丰富的物质资源,广阔的市场前景……曾几何时,拥有13亿多人的中国,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租金,以及原料等诸多优势,一度成为全球服装制造商争夺的市场高地,国外服装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并且开设工厂。由此,有着鲜明标签的“中国制造”也一度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重要市场的份额,“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由此诞生并闻名遐迩。然而,当前这种局面正悄然发生着改变。近几年,国外服装企业纷纷选择离开中国市场,搬家到东南亚和南非地区。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国外服装企业成群结队的“孔雀东南飞”?外国服装企业的离开又会对国内服装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和冲击?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相关的采访。

外企西南暖巢孵金蛋国内下岗风波不断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至少有500家国外知名服装企业在中国建立以服装加工、制造为主导的工厂。这些工厂大多建设在劳动力密集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采用国外先进的经营和管理理念,老板及企业高层管理者均来自国外,其余的管理者尤其是车间工人则全部来自国内。并且这些所雇用的中国工人年龄大多集中在18到27岁之间,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经过简单的培训便可上岗,所以待遇也相对较低。诚然,对于人口众多劳动力富足的中国而言,国外纺织企业的进驻,不仅为其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为广大劳动人民,尤其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底层劳动人民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东南亚和南非地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这些地区凭借着更为优越的资源优势吸引了大批外国企业入驻。之前进驻中国的诸多外贸企业纷纷飞向西南,建厂开工暖巢孵蛋。外企的搬离,迫使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这些外企密集的地区面临着经济转型阵痛的同时,也使大批工人面临着下岗的困境。

“我之前是在老家船厂工作,后来到苏州进了一家国外品牌的服装企业打工。6月底,外国的老板把我们这边的生产线转移到了突尼斯,我们领了点补偿金也就解散了。刚下岗的时候我还想着去别的外企看看,毕竟在服装厂干了两年多,也积攒了不少经验,谁知道当时江苏那边的好多外商服装企业都在撤厂,根本就不招工,据说阿迪达斯10月份在那里的最后一个工厂也要搬走。晃悠了一段时间没找到工作,我就回来了,然后就做了服装销售员。”9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威海市统一路某知名品牌体育用品专卖店,销售员李某谈及外国服装企业的外迁和自己切身的工作经历,显得十分健谈。“我对这些外国服装企业还算了解一些,其实他们‘搬家’以前就有,比如耐克2009年就搬家了,只不过之前是零零散散,偶尔有厂子搬走,不成规模,也形不成气候。现在可不一样了,特别是今年最为明显,差不多这些外国服装企业是集体‘移民’。对于他们来说搬走的只是一个加工工厂,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打工仔来说带走的可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我们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失业下岗,我们又不得不回归起点重新找回梦想。不过,我个人认为他们搬走了对我们来说只是‘阵痛’,我们国内服装市场的潜力十分大,发展前景也十分好,下不来车间干不了服装生产我可以干服装销售,慢慢来,一切都会好。”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470)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