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流通库存阶段性减少的假设,今年最后两个月棉花价格下行空间不大,或将延续偏强振荡格局。
天气渐凉,棉花市场也愈见清冷,10月USDA报告中大幅上调的2012/2013年度全球期末库存至历史最高的1722.5万吨,似乎预示着棉市“冬季”的提前到来。不过,基于对流通库存阶段性减少的判断,2012年最后两个月或将成为本年度棉价最有利上涨的时期。
众所周知,本年度全球棉花市场的核心矛盾仍然是中国的库存。研究分地区的库存数据不难发现,中国以外地区棉花库存从2010/2011年度的828万吨增加到2012/2013年度的925.5万吨,增幅为11.78%,而中国棉花期末库存却从230.86万吨增加到797.02万吨,增幅高达245.24%。可以说,中国吸收了全球的过剩量,将棉花的库存沉淀在了国内。因此,虽然USDA报告奠定了本年度国内棉花价格偏空的趋势,但中短期的价格波动将受到库存变化的影响。
这两年,研究中国棉花库存就绕不开政策,收储和抛储的政策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棉花流通市场和库存的结构。从积极的角度看,收储能改善国内流通市场棉花过剩的局面,进口低价的国际市场棉花也有助于支撑全球价格,但弊端也非常明显,正如今年9月发生的情况一样,当储备库存被投放到市场之后,棉花进口增速降低,全球棉花商业库存增加,对全球棉花市场构成明显的打压。
本年度影响棉花库存的主要因素包括了产量、消费量、进口量和国家储备量。在产量基本确定、消费量很难大幅下降、进口配额停发的情况下,国家的收储政策将决定国内库存。笔者认为,2012年最后两个月棉花流通库存将阶段性减少。
一方面,棉商交储积极。笔者在和轧花厂沟通的过程中发现,棉商现阶段的工作重心全部放在交储上,早交早回款多循环已经成为有交储资质棉商的共识。截至10月24日,2012年收储累计成交已达139.58万吨,远超去年同期3.7万吨的水平。其中,新疆每天收储的成交率自9月24日起持续超过90%,10月以来更是几乎每天全部成交。受制于棉籽质量,内地交储成交比例相对较低。从了解到的情况看,本年度河北、山东、安徽等内地主产区普遍面临棉花长度不够、等级不高等问题,交储难度较大。据河北威县一家棉商介绍,今年当地籽棉衣分特别低,前一段时间价格高还能有所成交,现在棉价下跌了,每天只能收几千斤。在收不到合适籽棉交储的情况下,许多工厂选择停工,基本不考虑交储以外的销售。
[1][2]下一页>>